創建於明嘉靖8年(1529年),其建築內外的華麗藻飾堪稱金門宗祠之冠,屋脊、山牆、水車堵上均有精緻剪黏及泥塑可賞,通樑下的雀替雕有蔡氏祖訓忠、孝、廉、節四字,正殿高懸眾多牌匾,顯示著世族顯赫;屋後外牆嵌有一尊風獅爺,為少見的作法。

建於清道光16年(1836年),為縣定古蹟,從浯江新莊對面窄巷進入就可找到,魁樓供奉北斗七星之首的魁星,魁星主文運,是古代文人敬奉的神祇之一,參加科舉的士子莫不虔心膜拜。奎閣是一座六角形的雙層閣樓,建築特色為檐柱迴廊、重檐攢尖,造形優美簡潔,有著泉州晉江派的傳統風格。

建於清乾隆31年(1766年)的酉堂,係黃氏先祖黃百萬興建作為學堂之用,全屋共二進,分前廳、後廳、花廳與左護龍;堂前的水池因石橋中隔而成日月形,是金門唯一具有園林池沼的建築,而護龍庭中一口以四條石板圍成欄杆的水井,井欄造型獨特,也是全台少見。

一. 莒光樓本樓建築意義 莒光樓,位在金城鎮西南,下臨莒光湖,背擁豐蓮山餘脈,面浯江溪出海口,外聯建功嶼,佔地兩千餘坪,風景秀麗。遊客登臨頂樓,近可一覽後浦 (金城市區) 全景、浯江海潮,遠可眺望建功嶼、烈嶼風光及大陸山河。莒光樓的造型概念,源自於古典建築的做法,但具新意的比例調整與形式轉化,使得整座建築呈現雄渾的氣勢。莒光樓作為戰地精神的象徵,繼承了南京《首都計劃》的中國固有形式,轉化了傳統城牆城市的角樓建築,讓這棟代表當時金門的大門,一方面象微「固若金湯,雄鎮海門」的戰地精神。這棟建築轉化了北京紫禁城角樓頂層的作法,將傳統城樓放在現代建築的基座之上。其平面格局與屋頂形式,仿用了紫禁城角樓上的「十字形」平面 (約1212平方公尺) 及「十字脊」屋頂。對稱的十字脊屋頂形式,在高聳的城牆上,非常適合作為角樓的建築形式,既允許四面八方的凝視,也適合居中登高眺望,是不折不扣的地標建築形式。莒光樓曾作為中華民國郵票的圖案,發行版色甚多,隨著郵票傳佈全球,馳名國內外,更是許多國內外賓客訪金的第一站,與「毋忘在莒」勒石同樣成為戰地金門著名的地標性建築。由於莒光樓作為戰地金門的精神象徵,也是國共對峙、全球東西陣營冷戰對峙的地標,在1959~64年間,四度被中華民國郵政總局做為郵票的主題,發行圖版設計五十一種,總發行量達一千兩百萬套,遍及國內外,當時金門的最佳代言人非莒光樓莫屬。二. 1~3樓展示內容一樓主樓展示區:風獅爺(加冠、避邪、招財、平安)、民俗物品(護身符、香灰袋、謝籃)、傳統聚落(燕尾、馬背)、金門高梁酒(823紀念酒、陳年高粱酒、一公升罈裝酒)、金門鋼刀(砲彈、鋼刀)二樓展示區:牆上掛圖,右邊掛圖(第1幅遠眺莒光樓、第2幅見證莒光樓風華、第3福雄恃、第4幅英姿、第5幅話舊),左邊掛圖(第6幅遠眺料羅、第7幅大膽北山、第8幅不沉默的航艦大膽、第9幅老厝、第10幅遠眺、第11幅莒光樓的清晨),展示玻璃櫃: 鸕鶿公仔。還有每年的農曆四月十二迎城隍的圖片,是金門最盛大的宗教文化慶典活動。三樓胡璉將軍展示櫃: 青天白日勳章、證書,二等寶鼎勳章、四等寶鼎勳章、證書,二等雲麾勳章、三等雲麾勳章、證書,景星勳章、忠勤勳章、證書,勝利勳章、陸海空甲種ㄧ等獎章、證書,光華甲種ㄧ等獎章、干城甲種ㄧ等獎章、證書,陸光甲種獎章、美國自由獎、外交關係協會勳章、證書,越南第ㄧ等退伍軍人佩勳章、越南農村建設勳章、越南一等經濟佩星勳章、越南文化教育勳章、證書,任官狀、陸海空軍武功狀、畢業證書,訓練團證書、國民政府任職令。三樓外面還有免費的望遠鏡可以遠看廈門。三. 影片(含內容)播放時間播放時間:【08:40、09:20、10:00、11:00、13:00、14:00、15:00、16:00、17:00】播放影片名稱:金門觀光簡介、片長:18分鐘四. 莒光樓燈光秀時間 目前每天晚間於六時三十分至九時三十分展開,每場次間隔三十分鐘,此外,於整點時還會5分鐘的高空環場聲光秀。五.莒光樓開放參觀時間 參觀時間:週一至週日,早上8點~晚上10點門票:免費電話:(082)325632、(082)372462

黃宣顯生於乾隆中葉,父親官拜翰外郎,後代子孫經商南洋,亦卓然有成。黃宅屬於五開間加掛左右雙護龍閩式建築,號稱六路大宅。前後落一條龍燕脊與硬山馬背協調銜接,立面格扇飾以精巧木雕,水車堵上飾有福祿花鳥等彩繪與剪貼,在在展示鄉僑實力與光完耀袓的情懷。

黃偉墓造於嘉靖十七年(1538年),坐落在太武山北麓「斗門重劃區」的坡地上,位置在後水頭與斗門兩村間,因穴形如鳥張翼狀,穴稱「飛鴉落田」,氣勢頗為雄偉。前臨平疇,有斗門溪與金沙溪自二側緩緩流過,再會聚於墓前方不遠,背負太武山,以福建海岸諸峰為朝山,當時被列為金門四大風水吉地之一。

朱子祠為祭祀南宋理學大師朱熹之祠堂,座落於今日金門縣金城鎮珠蒲北路三十五號浯江書院內,祠堂經內政部公告指定為臺閩地區第二級古蹟。朱子祠與浯江書院是合為一體的建築群。浯江書院為金門地區早期興建的書院之一。

金門人常將金門島分前後,靠近金城的西方屬於前,太武山東側屬於後,若東西兩地地名相同時,便以前、後做區別,所以「西山前」與隔鄰的「東山前」,合稱「後山前」,和金城鎮「前山前」相應。

文應舉墓墓塋依清墓規制,採用清式風格的一身二翼三合碑,碑身高九十六公分,寬五十五公分。左右碑肩較低且寬,上作弓字弧,除供刻上、下題之外,還有一般官墓少見的對聯及題聯者姓名。

盧宅為一落四櫸頭形制,外觀簡樸素雅,僅牆規上置有「留庵故居」門匾。主屋(大厝身) 屋脊採圓脊(馬背),裝飾亦簡單,僅明間鏡面牆堵,彩繪有「卍」(萬字)不斷圖形。其墓園位於村後山坡 上,一處前低後高、座西朝東的風水地上。以花崗石材砌築,墓碑碑石頂部直角方正,銘文共分四行,中間二行楷書陰刻,左碑刻一「奉」字,碑右刻「遺命勒石」。與一般清墓碑文的編排樣式迥異,墓翼形狀亦較特別,且無設置后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