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臺灣最東的岬角上的三貂角燈塔,是太平洋區的重要指標,有「台灣的眼睛」之稱,建於民國24年,當時日本人特定進口水晶玻璃作為燈炮材質,在二次大戰時亦遭炸射損壞,至今傷痕依舊可見,當做歷史的見證,在民國35年時才重新修復,塔高16.5公尺,每28秒連閃白、紅光兩次,射程約25海浬。由馬崗附近的岔路循指標而上,即可到達;燈塔內設有展覽室展示與燈塔有關之裝備與資訊,是北部地區唯一開放提供民眾參觀的燈塔。

卯澳的石頭厝是「就地取材」的最佳典範,石材是來自海岸的砂岩,屋架取自後山的竹材,屋頂在過去多以野生茅草鋪成。早期村民興建石頭厝時都是由左鄰右舍的親朋好友互相幫忙來完成,唯一的花費就是打石師傅的工資了,通常我們可由石材加工的精緻以及石砌的形式來看出屋主的經濟能力。卯澳的石頭厝大致可分成三種不同的格局與砌法,第一種型式為一條龍、亂石砌的格局,這是最普遍也最經濟的方式,特點是屋脊成一直線,有兩個門,牆面以大小相近的自然卵石或粗略打鑿過的石塊組砌而成,頗具粗獷之美。第二種型式是單伸手、水平砌的方式,先將石頭打鑿成高度相當的石條,再一層層水平疊砌而成,牆面簡潔有序。第三種三合院式的人字砌法建築型式,不論技巧、強度、費用都較高,牆面以加工過、大小等長的石塊斜倚約45度疊砌而成,灰縫曲折交織如「人」字,頗具特色。

龍門獨木舟基地位於龍門露營區河濱公園,是全國首座大型獨木舟基地,也是台灣唯一可以划河又划海的獨木舟基地,包括安全入門級的雙溪河域,水域遼闊水流平穩,最適合初次體驗獨木舟;進階挑戰級的東北角太平洋海域,頂風頂浪頂流的海洋越野,歡迎喜歡冒險嘗鮮的朋友划舟挑戰。雙溪河因地形屏障,活動沒有季節限制,一年四季都可以划獨木舟。春天時,雙溪河畔野百合盛開,唯有划獨木舟才能觀賞百花綻放的美景;炎炎夏日,親朋好友一起划舟戲水,互打水仗絕對清涼又消暑;秋冬季節,候鳥過境,划舟至田寮洋賞鳥,別有一番情趣。全年常態性經營,提供二小時初級體驗及一日遊的舟遊雙溪,另有客製化獨木舟活動規劃與執行,是各級學校戶外教學、企業員工旅遊、親子活動的最佳選擇。基地內設有輕食部提供簡易用餐,划舟之餘可以到龍門吊橋散步、騎自行車,並且結合龍門露營區,提供方便的住宿服務,鄰近福隆火車站,交通便利,不論是一日遊或多日遊,都可以開懷盡興,堪稱大台北地區獨木舟活動天堂。

蜿蜒穿流過東北角海岸聚落、公路的雙溪河,在福隆形成美麗的沙灘內河地形,跨過雙溪的彩虹橋、雙溪吊橋,以優美的拱橋和吊橋形塑溪流美景。她曾經是凱達格蘭族三貂四社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也曾經為開蘭(宜蘭)過程中,地處淡蘭古道之重要的通道,為文化資產的生命泉源。這條水量豐沛的河川,向來就是東北角海岸重要的水上活動基地,北台灣的帆船、風浪板和滑水運動均在此蘊育發展,溪流兩岸的植被生態更是豐富。一條全長僅有28公里的河川,她孕育了20種純淡水魚類,30多種洄遊性魚類、10多種大型無脊椎動物和7種蝦蟹類。雙溪河是東北角海域三貂灣生命的發源地,每個時段有不同的魚類與蝦蟹的幼體,從大海奮力溯溪而上,經過千辛萬苦,多重橫逆阻礙,才回到母親的故鄉-雙溪川。。雙溪河不僅有豐富的水中生態,清澈的水質,還有夏日飛舞的蜻蜓、蛙叫蟲鳴、野薑花的田園景色。 春夏之際,野百合以群落姿態佔據了高處的雙溪河岸景觀,貼近水面的河岸旁,海檬果樹也已揭開花季序幕,盛夏將進入最美的盛花期,與晚開的台灣百合分庭抗禮。台灣海岸最常見的黃蓳樹,在雙溪河岸族群也不少。雙溪是條充滿探險樂趣的河川,除了賞花,鳥況也很豐富,白鷺鷥、魚狗等鳥類也棲止河岸樹林,是值得走訪的知性之旅。

緊鄰福隆海水浴場旁的紅瓦白牆建築,就是東北角暨宜蘭管理處及福隆遊客中心的所在。福隆遊客中心的建築物分為1、2樓,主要提供東北角海岸的自然生態、人文史蹟、旅遊景點等各種資訊的展示及解說。 另外,管理處更貼心的為遊客設計在福隆停車場旁的人性化公廁,男、女廁門外均設置了「有人使用」的顯示燈,讓以往敲門詢問或誤闖的尷尬情形不再發生了。另外,引用「綠建築」的概念,將四周的氣窗完全打開,以融合海岸意象的波浪造型鑄鐵,達到自然通風、採光及兼顧隱私的效果,讓廁所內通風、明亮,達成省能的目的;並儲存雨水再利用沖洗便器,達到節水的功效。並採用數位廣播,讓遊客可以在優美的音樂聲中如廁。 1樓:設有簡報室、遊憩活動展示區、海漂流木雕刻創作展示區與服務臺。大型簡報室可容納160人,定時播放片長約18分鐘的寬螢幕、全動態的數 位影音多媒體影片「走山走水東北角」;小型簡報室定時播放片長約20分 鐘的「龜嶼鄉情」及15分鐘的「福隆鹽寮沙丘之旅植物篇」等VCD影片;服務台提供遊客諮詢服務;遊憩活動展示區:分別介紹陸域、海域、空域 的遊憩活動,更設有騎乘自行車、登山健行及滑翔翼等活動體驗區,虛擬 實境讓遊客實地暢遊東北角。 原木再生緣木雕展示館:民國90年,台灣連續遭受桃芝、納莉、海燕等颱風襲擊,挾帶大量漂流木淹沒東北角海岸,經管理處以垃圾分類的方式處理,在無意間發現許多為台灣珍貴的樹種,從此展開了漂流木再生利用的新契機。為喚醒國人環保再生的觀念,並落實發展觀光產業應併扶植本土藝術的理念,委託22名三義木雕師傅及臺灣木雕協會以東北角之人文及生態為主題,運用化腐朽為神奇的巧思,重新賦予漂流木新的生命與藝術價值。管理處集結真些創作,成立「原木再生緣木雕展示館」,作品大多為紅檜、牛樟、肖楠等珍貴木材雕刻而成,忠實呈現自然環保再生的精神,將觀光融入藝術文化,打造東北角獨特的文化觀光資產。(上圖作品主題依序為 : 1.關公、2.虔誠、3.李白、4.溫柔的女人、5.海豚)2樓:包括自然生態、人文史蹟以及藝文個展區。自然生態展示區以介紹東北角之氣候、植物、動物、地質之生態特色為主題;人文史蹟展示區以介紹農漁村文物之人文特色為主題;藝文個展區:定期邀請東北角地方文人參展或以東北角為題的各種特展。

鹽寮抗日紀念碑屹立在鹽寮海濱公園(藍灣海濱休憩園區)之中,八邊形的底座,正方形的碑身,高約8.8公尺。甲午戰後,中日代表在1895年4月17日簽訂馬關條約,內容之一即是將臺灣割讓給日本。臺灣軍民反對失敗,遂在5月15日宣告成立臺灣民主國,強調防禦臺灣、絕不拱手讓臺的決心。日方眼看無法順利接收,在正式交接前即圖自行登陸。5月29日,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率領近衛師團前衛及掩護部隊在鹽寮登陸。當時在能久親王露營地上所樹立的木製紀念牌,在1896年4月被改建為花崗石打造的「北白川宮征討紀念碑」,其上的圓錐物,係以得自清軍的戰利品砲身,改鑄而成。昭和年間,臺灣總督府指定為史蹟。光復後,遭民眾搗毀;到民國64年始改建為今日的抗日紀念碑。

從鹽寮至福隆海水浴場之間設有全長約4公里的自行車專用道,沿線有許多東北角特有的沙丘植物以及波光嶙嶙的雙溪河可觀賞,不論是悠閒的品嚐咖啡、漫步沙灘或是騎著自行車追逐海風,都是洗滌心靈的大自然饗宴。單車慢活遊:http://events.necoast-nsa.gov.tw/bicycle_web/page01.html

鹽寮是東北角海岸風景區4大濱海公園之一,位於北濱公路澳底往福隆途中,北距鼻頭角約12公里,南距福隆約5公里,佔地約為80公頃,擁有綿延3公里的金色沙灘,與福隆海灘連成一氣。鹽寮海濱公園(藍灣海濱休憩園區)為古式中國庭園建築,沿路座立著許多洋溢著南洋風味的庭園咖啡座,另外還有一座精心設計的景觀親水區,區內有噴水、水瀑等變化多端的設計,在海天一色的自然環境中與水相親別有一番情趣。鹽寮海灘的沙質屬於石英沙,呈金黃色,質色優美,沙灘上常可見到許多魔鬼蟹挖來藏身的一個個小洞,是玩沙、雕沙最理想的場所,在此舉辦過多次的國際性沙雕競賽。在海濱還可觀賞到林投、木麻黃、馬鞍藤、文珠蘭、單花蟛蜞菊、海水仙、百合花、月見草、濱防風、濱箬草、白茅等海濱植物生態。沿海則是灘釣的好場所,每年農曆4月中旬到9月中旬,西南季風盛行的5個月之間海水特別清澈,是垂釣最好的季節。秋後至早春,東北季風來襲期間出現陽光的日子,風浪轉平之際,是釣老花身與老午仔魚的理想時機。

位於濱海公路旁的仁和宮是澳底居民的信仰中心,創建於清道光初年,至今已有 150餘年的歷史,供奉的是漁民篤信的媽祖,廟宇的建築形式為一條龍二進式、三川脊、硬山頂格式。澳底是當年福建漳浦人吳沙來臺後乘船開往宜蘭開拓的啟航處,他的墳墓就在石碇溪邊的面海處,在仁和宮旁有指示牌,可順著指標往海邊方向走大約2百多公尺即可抵達,墓園十分幽雅,碑上刻有『開蘭吳沙』的字樣。

金沙灣海濱公園位於濱海公路91.5公里處,是一處開放式的公園,具有優美的海灣景觀及細緻的沙灘,別有一份恬靜與安寧的氣息。管理處在這裡設有棧道、公廁、停車場等簡易的設施,是假日時遊客觀海賞景的景點之一。在環保的考量下,本區禁止露營、野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