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吳公亭,位於水頭碼頭旁,係為紀念黨國大老吳稚暉先生所建。稚暉亭佔地廣闊,木麻黃、二葉松等林蔭成海,海岸旁矗立著吳稚暉先生銅像,在此憑欄眺望,是欣賞小金門的最佳角度,亦是等候船班時的休息良地。

在金門西北邊的慈湖,最有名的就是慈湖落日了。原本不太知道慈湖那麼大一個,到底要在哪個位置看落日好,不過地圖上的路邊,標示著觀海平台順便附註著(慈湖落日),那看來不用懷疑,就來這就對了。

三眼井是位於南山聚落中居民生活文化的主要場所,通常居民都會在這裡做些家務.彼此談天,交流最近的生活情形!

方王,為鎮風將軍爺,黑面,手持金鞭,為烈嶼地區著名的鎮風避邪物。資料來源: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

300餘年前,鄭成功率兵登陸烈嶼,來到下田一帶,兵馬俱疲卻找不到飲水,國姓爺乃揮劍指地,命士兵循劍指處拙井;不多久,果真湧出清冽甘泉,經年不竭,鄉民因而尊稱為"國姓井"是小金門年代最久遠的古蹟。

茅山塔在明代曾與文臺寶塔、倒影塔同為航海的標誌,曾遭炮火摧毀;縣府為重現昔日三塔鼎立的風華,遂於原地依原貌重建,以花崗岩重塑巍然的新茅山塔,延續老金門人的回憶。通往茅山塔的步道蜿蜒在綠林與巨石間,塔旁設有觀景平台,近可俯瞰水頭村及美麗的海景,更可遠眺后豐港、建功嶼及金城市區,展望極佳。

浯諺:「金門城宮,瓊林祖厝。」俗稱舊金城。曾是駐軍,商旅聚集之處,留有不少遺蹟,其中最具傳奇色彩的「賣菜路」現僅存一條明故老街。靠山面水扼守漳廈的門戶「固若金湯,雄鎮海門」,故有金門之稱。資料來源:金城鎮公所

至於金門城真正西門的所在地並不在現在金門城聚落的主要道路上,它現在仍然靜默地瞭望遠處的海灣。金門城的四個城門在這十年間陸續的「重建」,第一個建好的東門是在民國85年的全國文藝季金門系列活動「高梁、酒香、金門城」的隔年完工,而西門則是在民國88年興建。西門城外有個叫「船仔頭」的地方,從前是船停靠的地方。如今因為地理變遷,此地離海已遠,船已無法靠岸,只留下老地名供後人遙想當年。資料來源:http://papilio0204.pixnet.net/blog/post/1465338-%E9%87%91%E9%96%80%E5%9F%8E%E4%B8%8A%E8%A5%BF%E6%A8%93

自晉朝到明代,金門城一直為金門的政經中心,直到清康熙時才逐漸沒落;幾經戰亂,金門城原貌俱已改變,惟環島南路上的東、西、北三個城門及明故老街尚有跡可循。明故老街位於北門後方,是一條百餘公尺的石板街坊,已有300餘年歷史,為金門最古老的街道。東、西、北三個城門經修復,以仿古的新貌各峙金門城的三方交通要衝,其中西門仍保留在舊金城標誌碑旁;北門則設登城步道,讓人居高臨下遙想300多年前的舊金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