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湖位於小徑村右側,係由金門第二大水利工程—蘭林水庫轉型而來,湖畔有石道與湖心小島相連,島上佇立著古典雅致的蘭亭,湖光山色環繞四周,景致極佳;入口處則立有蘭湖石碑,石碑後方建有一座古樸雅緻的平房,是為蘭廬。經駐軍多年的整修美化,蘭湖已是景致煥然,除引人流連的魚躍蝶影,此地亦是垂釣遊憩的勝地。

陽明村位於太武山東麓,田埔溪上游北側,開始興建於民國59年,當時是八二三砲戰過後,政府為鼓勵縣民墾荒,放領土地,陽明社即為當時推行最早的墾荒人社區,有李、張、周、吳等姓的移民集資建屋,住民約20戶,其中,由於戰役中的古寧頭受損最大,因此這裡又以古寧頭李姓移民最多,屬金湖鎮山外里管轄,也因為是新興社區,所以村內並沒有古厝的建築存在。為了解決金門居民用水問題,金防部看中田埔溪河床寬廣,兩岸一片窪地草埔,適合築成水庫,因此工兵部隊在修建金門環島路網時,也順便在鄰近陽明村的田埔溪築堤為路,並且從太武山區集水而成為人工湖,稱為陽明,民國八十年代並加浚深整治,蓄水量大增。據說陽明村、陽明湖的命名由來,是因明代理學家王守仁的關係而命名,取其「陽明春曉」之意。據說蔣中正公留學日本時,接觸了陽明學,從此崇敬王陽明,所以在台灣將許多校名、地名、路名都改為「陽明」,以示不忘本。資料來源:http://www.kinmen-travel.org/master_7_1_3.htm

金沙水庫為金門雁鴨科過冬的棲地之一,每年冬季有為數眾多的赤頸鴨、赤膀鴨、小水鴨、花嘴鴨等鳥類棲息於此,另有數十隻豆雁過境。

係截取金沙溪水而成的人工湖,建於民國61年,為金門五大湖之一。湖畔遍植防風林,並錯落著小亭、拱橋,其中以紀念哲學大師方東美所建的東美亭及橫跨湖心的虎嘯橋,最為醒目。南岸後水頭有座著名的風獅爺,大眼闊嘴的造形,頗具拙趣。

田墩海堤位處金門縣北海岸一帶,建於民國七十四年,原本為九女山至三師山之間的圍築海堤,與海相鄰,開闢海埔新生地構建而成的,北方為金龜山史前文化遺址和西園鹽場,南側為金沙水庫、榮湖東、美亭及田野,生態環境特殊,每年冬季有數眾多的雁鴨科和鷸科候鳥棲息於此,在這常可以欣賞到一群候鳥飛行與鳥類在泥地上輕盈奔跑,十分的壯觀,是愛鳥人士的賞鳥勝地。

楓香林位處金門碧山村通往山后民俗文化村的道路兩旁,原名「千楓園」,民國八十四年金門國家公園成立後,這片千楓園同時被規劃為森林遊憩區,命名為「楓香林」。

太湖遊憩區是指以太湖為中心的公園,具有珍貴歷史意義的八二三戰史館亦涵蓋在內,共佔地約45公頃。

太武山有253公尺高度,自太武山公墓北側玉章路口起至太武山「毋忘在莒」勒山石前或深入「海印寺」,約莫有二公里的路程,沿途林木繁盛,四季變化,令人賞心悅目,約一小時路程。

榕園約有十來顆百年古榕,每一棵樹的氣根都壯如樹幹,圍繞著主幹發展成支持根,樹形也因此更加茁壯,彷彿巨大綠傘;大部分榕樹種於清同治4年(1865年),與斗門古樹同是金門兩大古樹區。榕園所在的西洪村,曾有"人丁不滿百,京官三十六"之譽,然而因常受風害,村民不勝其苦,陸續他去,而西洪村也就埋沒在黃沙之中,而今的慰廬即是由國軍自風沙之中挖出的傳統古厝,見證著逝去的繁華。

古崗湖位於金門城東門外,古崗村南隅敵台山旁;古崗樓樓高三層,達16公尺,朱樑碧瓦,重簷迴廊,瑰麗壯觀。

1 2 3 4 5 6 7 8 9 10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