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貝嶼位在白沙鄉岐頭村東方、鳥嶼西南方,鄰近澎澎灘。因為形狀像螺貝覆蓋於水面而得名,景觀相當優美且特殊。北邊海岸玄武岩柱狀節理發達,以石筆、石硯、無字天書和石墨最著名;員貝嶼東北側海崖柱狀玄武岩體發達,並形成上窄下寬如同百褶裙一般,有著許多摺痕,極具觀賞價值,員貝嶼「筆墨紙硯和百褶裙」不僅是著名地景,同時已列為玄武岩自然保留區;員貝嶼村落後方的小山丘是眺望美景的好地方,往西北岸即可眺望玄武岩奇觀,是來到員貝嶼必遊的景點喔!退潮時,在員貝嶼及湖西沙港間由珊瑚岩礁組成的海床會裸露出來,早期是員貝嶼先民對外交通孔道,深具海洋和人文意義,加上沿途的潮間帶生態及珊瑚礁多變的景致,一向是最熱門的潮間帶生態之旅的熱門路線。 玩家秘笈: 玩潮間帶,東海正夯員貝港外的海上平台有花枝、海鱺在箱網中萬頭鑽動。鳥嶼潮間帶上河豚嬉鬧著馬糞海膽、小丑魚和藍雀鯛比可愛,退潮時從海上古道走向遠方島嶼,先民用蛙鏡、膠鞋征服海路和生活,是一份生命力和生活人文的饗宴。只是東海沈寂百年後,隨著潮間帶與休閒漁業活動興起,帶動遊客的休閒與歡笑,東海旅遊則越來越討喜。
險礁嶼位在吉貝嶼南方,因附近海域有許多暗礁而得名,整座島不大,北側及東北側主要由岩石及珊瑚淺坪組成,東南、西南及南側海域由貝殼和珊瑚碎屑形成金黃色的沙灘,由南遠眺猶如浮在碧海的白色小島。偶像劇「原味的夏天」以險礁為主要的拍攝場景,在島上原有的魚灶與石屋上搭建藍色小木屋,非常搶眼,吸引不少遊客的目光。險礁嶼四周的海底有五彩繽紛的珊瑚及熱帶魚生態,是知名的浮潛聖地。險礁嶼的由來所謂的險其實指的是海岸周圍的暗礁,一不小心可能船隻就會觸礁沈沒,可見其海面下的暗礁巨石自古以來對於漁民海上作業的威脅相當大,因此才將這座島嶼取名為險礁,除了真實地顯現這片海域的危險外,也同時提醒過往的船隻要加倍小心這片海域。
姑婆嶼位於白沙的西北方、吉貝嶼的西南方,為一座玄武岩構成的方山台地,南、北長約1公里,是澎湖群島中最大的無人島。全島露出許多多孔狀玄武岩,表層覆蓋著富含鐵質的石英砂岩層,對比強烈,在澎湖各島不同地質中是個異數。 島上北面方山台地上建有一座英船的遇難紀念碑,東側為丁香魚場、東南側海域有美麗的珊瑚群、北側則是最著名的紫菜盛產地;每年農曆春節的前後,赤崁村會依姑婆嶼紫菜生長的情形,辦理大規模的採收活動,赤崁村公廟龍德宮管委會依據每戶人家男丁人口數分丁份收丁口錢作為登島採收的權利。澎湖島礁多,冬季風大浪大,澎湖的野生紫菜得天獨厚產量又多,在嚴寒冬季為漁民帶來不少收益。姑婆嶼名稱的由來,有許多的傳說與聯想。據說在很久以前,村莊裡有一位少女,已有相戀多年的男友;但卻遭到父母反對,並強逼其另嫁良人。柔弱的少女,為了反抗父母的逼婚和證明其堅貞的愛情,便與情郎相偕離家出走到澎湖北海的無人島落腳;兩人以天地為證,以山海為誓,在那小島上共渡餘生。據說,她的晚輩來探望她時,均以姑婆尊稱;另一版本則是這位女孩為信守愛情的承諾,自我放逐至無人島孤獨終老,因早期未婚而終老者習俗稱為姑婆,這座無人島也被稱為姑婆嶼。但不論如何,當這個用一生信守愛情的故事口耳相傳至今的同時,姑婆的故事,也就成為這座無人島的美麗的傳說了!
吉貝嶼全島面積約3.1平方公里,海岸線長約13公里,是北海最大的島嶼,國內最熱門的旅遊景點。全島地勢東高西低,由海積地形組成的美麗沙灘及沙嘴,為本島最大的地形特色,沙灘位本島西南,由西崁山向南延伸;在沙灘的盡頭,因受海流影響而形成伸入海中的沙嘴,全長約800公尺,最寬處約200公尺,島的四周人工分散設置許多大小石滬,全盛時期達二百餘口,目前僅剩88口,島嶼距離赤崁約5浬,航程約20分鐘。因為吉貝嶼不僅是澎湖北方的漁場之一,由於潮差甚大且擁有廣大的潮間帶,早期的先民長期觀察魚類生態並利用潮差來捕魚,就地利用周邊的玄武岩與珊瑚礁,趁著每天退潮時堆砌石滬捕魚。根據記載,在清朝乾隆年間徵收「滬稅」時,吉貝便擁有1口大滬、4口小滬,可見石滬的建造遠在清乾隆以前便有了。吉貝嶼海域石滬密佈,目前僅存的88座,佔全縣580多座石滬的近七分之一,退潮時,從當地小地名魟灣仔可以涉水走到西北方的過嶼。魟灣仔東西兩側沿岸石滬密集,數量約佔吉貝石滬的一半(約40個)。這種居民利用潮間帶,以玄武岩堆砌成的捕魚陷阱,是吉貝嶼最具特色的一項人文景觀。
目斗嶼與其南側的吉貝嶼相隔7公里。全島周長843公尺,面積僅0.0244平方公里,是一個迷你小島,島上以目斗嶼燈塔聞名。由於附近有許多暗礁,以往常發生船難,所以在清代光緒年間設立目斗嶼燈塔,為船隻指引方向,至今已超過百年。目斗嶼燈塔高40公尺,黑白相間的塔身矗立在黑褐色的岩礁上,自然散發一股巍峨的氣勢。由玄武岩組成的目斗嶼,極具原始風貌,黑色的岩石讓島的四周立體感十足且層次分明,激起浪花朵朵,透出一份豪壯之氣。從吉貝嶼前往目斗嶼的航程上,由於水域較淺,充足的陽光讓此海域擁有多樣化的海洋生物,當陽光灑落下來,光芒輕快地跳躍在清澈碧綠的水面上,海底世界一覽無遺。
長光部落位於台東縣長濱鄉,舊名石坑(Ciwkangan),約在台11線85K處,是個背山面海的美麗部落。進入長光部落,沿著東13線長光產業道路一路往西直行,筆直的「金剛大道」旋即映入眼簾。南北兩側盡是無邊際的梯田。海風吹起,掀起片片金黃稻浪,和海濤聲相互呼應,無邊際的壯闊視野,可與縱谷的「伯朗大道」相媲美。
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於民國39年傳入宜灣部落,民國42年,信眾們決議自主籌建、出錢出力完成禮拜堂,爾後因風災毀損。現今的新教堂由賴明德先生設計,教堂正面外觀仿歐洲鄉間小教堂形式建造,另有一說是依照卡片上的樣式為建築藍圖打造而成,也因此得名,是東海岸沿線上極富建築的色的教堂之一。民國92年,由臺東縣政府指定為「歷史建築」。
月光小棧位於都蘭山麓,途中林相豐富、景觀多變,可眺望壯闊的都蘭海灣美景。月光小棧目前一樓區域由在地藝文團隊「女妖在說畫」藝廊經營,不定期舉行動、靜態的藝術人文展演活動;二樓則保留2003年林正盛導演拍攝之「月光下,我記得」的電影場景。另一側設有「月光咖啡屋」,販售各式咖啡、飲品與手工茶點外,亦展售許多在地藝術創作者之手創商品,以及經營者旅外帶回來之特色異國風商品。
2015年10月2日,「新太平洋一號店」於原本奚卜蘭遊客中心隆重開幕,由在東海岸深耕多年的雅比斯團隊進駐,邀請台東排灣族傑出青年設計師謝聖華取用部落元素發想,以溫暖的木造進行設計,不僅提供原有遊客中心功能,更營造嶄新空間,加入書店與咖啡店複合經營,並作為部落工藝及產物展售平台、東海岸部落資訊交流分享之處,二樓則以簡單柔和的風格,讓旅人與志工們來到東海岸的家,以共同協作觀光的概念,成為旅人、志工與部落的交流基地。未來也將陸續推出不同形式之交流活動,讓空間得以活化,挖掘東海岸的在地故事,激盪更多創意,作為東海岸面向世界的交流基地,傳達屬於東海岸部落的新太平洋式生活。這不僅是部落工作假期志工朋友的家,對遊客更是一處好休憩點,路過這裡,別忘了進來坐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