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翁島燈塔座落於西嶼西南端的高地上,屬西嶼鄉外垵村。西嶼全島面積17.8380平方公里,海拔高約52公尺,與澎湖本島及白沙島三島鼎足而立,是澎湖群島的三大島嶼之一。漁翁島即為西嶼,其名稱之區別在於葡萄牙人首先以葡萄文「漁翁島」標示於航海圖上,之後荷蘭與日本等軍事地圖皆沿用翻譯成漁翁島;而先民自古以來即稱為「西嶼」或「西嶼頭」,歷經清領、日治行政區劃,皆以西嶼為名,因西嶼位於澎湖本島之西,大陸閩浙沿海先民航行途經澎湖即以「西嶼頭」為航程辨識的指標。 燈塔始建於1778年,最初為七級石塔,名為「西嶼塔燈」,至1875年改建為西洋式構造,命名為「漁翁島燈塔」,如今所見。近年登錄為古蹟時,順應鄉民建議,正名為「西嶼燈塔」。燈塔立於花崗岩台基上,底部直徑約2.5公尺,塔身向上微微內收,塔頂與塔身高度的比例約為1:2。塔內有螺旋鐵板樓梯,上層為圓拱型鑄鐵燈罩及風標。塔身外側離地面6.3公尺高的地方,則有鐵管欄杆圍成的鑄鐵工作平台,塔高11公尺,燈高60.7公尺。 燈塔旁的洋樓,是以石塊砌築,內分上下兩層,屋頂採低緩四向屋坡作法,屋簷水平線腳突出於入口的小玄關,百葉窗為法式造型,顯示出其濃厚的歐式建築風格。漁翁島燈塔設有霧笛、三座清朝中葉所設的鐵鑄霧炮,並留存早期使用的石葫蘆煙墩。由燈塔園區俯視海景,有機會觀賞到著名的西嶼急流,名為「西流」。澎湖6大急流「一磽、二吼、三西流、四鵝豆、五潭門、六東吉」其中的「西流」就位於外垵「西嶼燈塔」下的南方海域。每到臨近乾潮、開始潮前40分鐘(俗稱返流),海面即出現整排月眉湧浪,長約100~200公尺,持續4~5小時,直到滿潮前2小時左右才停止。每逢秋季大潮時更是蔚為奇觀。交通部航港局漁翁島燈塔資料連結

西嶼西臺乃清朝劉銘傳所修之砲臺。1885年清法戰爭起,法將孤拔(Courbet)率遠東艦隊攻打臺澎,澎湖失守。清法和議後,劉銘傳籌劃臺灣防務,奏請於澎湖設總兵一名,並加強澎湖防務。當時在西嶼外垵與內垵間高地闢建砲臺一座,設置四門新式阿姆斯壯後膛砲,隔年另在內垵高地增設西嶼東臺。西嶼西臺規模浩大,施工情形甚為艱苦,於光緒15年完工。 西嶼西臺為一凹下式建築,四周築有內外城垣,牆內疊石成壇,壇上設有砲臺,約呈山字形配置。入口處往內動線上並有拱門兩道,第一道拱門上方橫額題:「西嶼西臺」。本砲臺為目前全省保存最完整且極具歷史價值的百年砲臺。

內垵遊憩區擁有一片廣大的沙灘,白色的細沙與平坦的地勢,為內垵村與外垵村村民戲水與潮間帶活動的場所。站在沙灘後方依照地勢所興建的木棧道,遠眺池西的學仔尾岬角,細軟的沙灘與澄澈的海水是內垵遊憩區最吸引人的特點。遊憩區裡有步道約500公尺長,走完大約40分鐘,是觀海聽濤及運動休閒的絕佳地點。一望無際的大海,偶爾飄來閒雲幾朵,更顯得天際是如此迷人,令人陶醉。沙灘上的蟹族是作畫的高手,一雙大螯拾取沙中的食物後,再以黏液將沙黏成小圓粒,排列成各式放射線狀,造型奇特,值得留心觀察。

二崁村於民國90年經內政部指定成為國內第一個傳統聚落保存區,近年來完成修復的古厝交由「二崁村聚落協進會」充分利用,發展成為具有在地文化特色的各項小型展覽館,有常民生活館、潮間帶館、社區博物館、漢藥館、童玩館、褒歌館等。走入二崁,映入眼簾,最吸睛的便是古厝牆上掛滿了當地居民自創的褒歌,內容描述生活點滴或傳頌男女思慕情懷,試著以閩南語唸唸看,保證趣味橫生。餓了走到柑仔店吃「土仁粿」、「金瓜粿」,渴了喝杯道地的杏仁茶。在古色古香的民宅內,聽老阿嬤最原汁原味的褒歌吟唱,或數人即興對唱,一來一往,創意十足,令人拍案叫絕,樂趣無窮。大約在明朝末年,陳延益先生從金門渡海來到澎湖,由現今的大池村登陸後,在竹灣南側的龜山山腳下從事農漁業生活。成家立業後,家族成員逐漸增加,才決定遷移到竹灣附近的二崁定居。清朝道光年間逐漸發展成為一個聚落,甲午戰爭之後,傳統生計活動已不敷生活支用,許多青年只好離鄉背井,到台灣工作,村落逐漸沒落。陳家古厝為二崁古厝之代表首選,興建於西元1910年,是由陳嶺、陳邦二兄弟,移居台南經營中藥行致富並返鄉擴建原有古厝,光耀門楣。「三落大厝」的豪華格局,為澎湖絕無僅有的一間古厝,目前已列為縣定古蹟。當年設計修建古厝的師父年僅29歲左右,來自池東村。從陳家建築細節觀察,整體建築及彩繪、樑柱等頗富創意,不論木雕、磁磚彩繪與石刻都典雅生動。格局上,由外至內逐漸隱密的設計,依循的傳統民宅工法,兼具安全性,堪稱為當地中西合璧的建築代表作品。

小門嶼位於澎湖縣西嶼(漁翁島)北側,面積為0.5121平方公里,漲潮後即成獨立單一島嶼,因臨近吼門急流,素有「吼門之珠」雅稱。之後興建小門橋(跨海小橋)與西嶼連結,澎管處在此建有停車場、環島步道等相關設施,成為澎湖縣著名的風景區。小門嶼名字由來是因為在小門村東邊有一小徑剛好於兩旁的玄武岩峭壁之間,古時候小門村居民出入都得經過這條小徑,而小徑遠看像個門,因此便將此地命名為小門。小門嶼上有一座地質館,於2000年4月開始興建至2001年4月完工,2010年3月閉館整修,並於同年11月重新開放參觀。小門地質館面積約為498平方公尺,遊客可在小門地質館內參觀到詳細的文字介紹以及圖片展示,全館展示內容依現場參觀動線前進,設置有1.導覽地圖區2.澎湖的地景區(澎湖地質年代表)3.小門嶼區4.小門地質區(小門嶼地層、小門嶼地質、小門嶼地形)5.地質觸摸區6.澎湖地景區7.世界地質區等七個主題展區。展覽內容十分多樣化且豐富,饒富 觀賞及教育功能,是您來到澎湖旅遊不可錯過的的景點。此外,館內設置有i化旅遊資訊櫃台,設有專人及志工,提供旅遊諮詢及專業解說導覽服務,並備有小門地區地形、地質景觀導覽地圖等摺頁,可供遊客免費索取使用。 小門地質館參觀資訊1.預約導覽:於參觀前1日,電話預約申請館內解說服務。 2.LED液晶螢幕,多媒體影片每日循環播放(免預約)。 影片名稱:灑落在台灣海峽的美麗珠串-澎湖地質的奧秘(片長15分鐘)。

小門嶼位於西嶼島的北端,與西嶼有寬約20公尺的水道相隔,現築有小門橋連結兩島。全島面積雖然只有0.5平方公里,但小門嶼的地質地形景觀,卻是澎湖群島的縮影,有活的戶外地質教室之稱。 小門嶼是個地勢北高南低的熔岩台地,島上的東、北、西岸多為玄武岩海崖,南岸則為村落聚集地區。來到此處,可見到外形呈現球狀結構的多孔玄武岩,小門嶼層特殊的鐵質石英砂岩、鐵質黏土層、參雜動物化石的灰殼岩以及受流水侵蝕的小惡地形等多樣貌的地質景觀。 島上最著名的景點「鯨魚洞」,因外型近似鯨魚頭露出水面而得名。鯨魚洞原為一玄武岩海崖,經過海水侵蝕作用,不斷的侵蝕,終成現今的「海蝕拱門」,讓人認識了海蝕地形的演進過程。 當然小門嶼還有蜂巢田式的菜宅、石敢當等人文特色景觀,以及可到「小門地質館」一窺澎湖的地質奧秘的好機會,也千萬不要錯過!

澎湖跨海大橋全長共計2,494公尺,橫跨白沙、西嶼兩島之間的吼門水道,水流湍急,流速據說可達每秒3公尺,為澎湖海域第二險流。每當冬季東北季風來臨,更是怒濤洶湧,難以行船,因此,1965年始建跨海大橋,1970年完工通車,以解決漁翁島往來的交通困境。爾後,因橋樑腐蝕嚴重與橋梁坍蹋,於1984年拓寬陸堤,1996年完工通車成為雙車道新橋。遠望如海上長虹不但具觀光價值,也讓西嶼和白沙兩地交通暢流無阻。至今大橋西嶼端北側海域仍留有早期水泥柱和框架,靠西嶼一側留有斑駁的橋墩,分別說明早期西嶼電力是由高壓電線架跨海輸送,與舊橋功成身退的一段滄桑史。 大倉嶼-欣賞跨海大橋的好地方大倉嶼位於澎湖馬公、白沙、西嶼等三島圍繞的內海中,有「澎湖內海之珠」美稱。從大倉遠望跨海大橋如長虹凌空,海景一覽無遺。航程從馬公重光里(後窟潭)搭船約20分鐘即可到達。大倉嶼為澎湖內海唯一有人居住的島嶼,大倉一名可能來自於附近是澎湖有名的內海漁場,早期的「大魚倉」。大倉嶼周圍海岸平緩,退潮時潮間帶廣闊,其中以5口大型的石滬最具特色。

通梁村保安宮前超過300年的老榕樹,是澎湖綠蔭最大的神木,共計擁有95根氣根的老榕,綠蔭覆蓋廟前空地形成一片乘涼歇息的廣場,若是沒有認真觀察,實在難以相信全是來自於同一棵樹的枝幹。關於古榕的歷史,目前還沒有確定的答案。有一傳說清朝康熙年間,一艘商船行經通梁附近吼門海域,卻不幸發生海難,僅存一株樹苗隨潮水漂至通梁海岸,通梁村民將其撿回,栽種於廟前。由此推算,通梁古榕栽種至今可能有300歲以上的高齡。另一傳說則認為通梁古榕可能只有200年的歷史,根據中國人的栽植習慣,大多在廟宇落成後,才會栽種樹木,從保安宮建立的歷史看。距今大約為200多年,那麼通梁古榕也許要比傳說少100歲,姑且不論其何種說法正確,古榕綠蔭奇觀,倒是值得探訪。玩家秘笈通梁古榕廣大的樹蔭為當地村民午憩、下棋、喝茶之場所,炎炎夏日遊覽於此,不妨放慢步伐,或停下腳步,享受片刻「大樹之下好遮蔭」的悠閒時光。

中屯古地名叫做中墩,因座落於澎湖本島和白沙島之間形成土墩而得名,光復後取諧音為中屯。後來分別興建了永安橋和中正橋北接白沙、南接澎湖本島。之後加上跨海大橋的興建,才將馬公、湖西、白沙跟西嶼四個鄉市連成一氣。風力發電廠位於澎湖縣白沙鄉中屯村,於2001年10月正式商業運轉,風力發電廠位於中屯第二苗圃,目前已規劃為風車公園,成為澎湖縣白沙鄉的著名旅遊景點和新地標。這座風力發電廠為台灣第二座,是澎湖第三代風力發電機,風力發電機組二期總計設置八組,每組可發電600千瓦,以電腦控制變速功能。當風力變化時,葉片的角度亦可隨之調整,轉速便可隨著發電需求調整,以維持穩定的發電功率。風力發電的原理風力發電是利用風力帶動風車葉片旋轉,透過增速機將旋轉的速度提升促使發電機發電,中屯機組約在每秒2.5公尺風速便可發電,風力發電廠設置的地點必須具有風期長、平均風速大、風力平穩且不受遮擋等風場條件,加上地理環境適宜,才能減少投資成本並增加電力。

東衛石雕公園座落於東衛水庫北邊,位處於潮間帶的東南側。向北邊可眺望西衛、澎湖灣等地點。澎湖群島多數地形均為玄武岩台地,不乏石雕原料,因此成就許多石雕藝術家。東衛石雕公園內共有四座大型石雕作品。龜遊大海:除了象徵延年益壽之意,同時希望喚醒更多人對於綠蠵龜生態保育的重視。天人菊:擁有過人的強韌生命力,為澎湖的縣花,象徵澎湖居民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燕鷗、玄武岩:以雕塑呈現玄武岩壯闊的氣勢,同時澎湖為海鳥的繁衍生活的重要生態地區,藉此雕塑亦讓遊客瞭解瞭解海鷗築巢下蛋的姿態。躍上希望:藉由海豚聰慧活潑的形象,追逐海上明珠,象徵澎湖充滿希望的發展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