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玄武岩柱從東岸一直延伸到北岸,形成高聳的海崖,下方的海蝕平臺則呈現出放射狀的玄武岩柱節理,玄武岩受到風浪侵蝕後,形成獨特的洋蔥狀的風化景觀,地形豐富多變。
西嶼東臺與西嶼西臺為同期興築的砲臺,內有圓拱形磚石構造的官、兵房及彈藥庫,與馬公金龜頭砲臺共同扼守媽宮港。現與澎防部移交的西嶼西堡壘、東堡壘、東昌營區共同規劃成西嶼東臺軍事史蹟園區。
相傳為明朝時,成群的盜賊從七美的南邊海岸登陸,當時島上的男人都出海捕魚,剩下老弱婦孺,其中7位女子正在附近山上農忙(一說在井旁洗衣),不幸遇上倭寇侵襲,最後不甘受辱而相攜投井。事後鄉人,用土填井,後來長出7棵枝葉茂盛的香楸樹,民國38年劉燕夫縣長與何志浩將軍前來憑弔,何將軍有感而發,撰寫七美人歌一首,刻立於石岩上,歌曰:「七美人兮白璧姿,抱貞拒賊兮死隨之,英魂永寄孤芳樹,井上長春兮開滿枝」。七美人貞烈事蹟,遂為擴大整建為「七美人貞節園」,每年都有無數的遊客前來觀賞、憑弔。
七美嶼因島上男人捕魚工作危險艱辛,易生意外,早期曾有「寡婦之島」戲稱。相傳在望夫石附近住著一對恩愛夫妻,某日丈夫出海捕魚遲遲未歸,妻子隻身到岸邊等待郎君回航,日復一日,終不堪飢寒,香消玉殞。後人將她安葬於海邊,石岸竟風化成一婦人仰躺的形貌,包括頭髮、身軀、雙足及懷孕的小腹唯妙唯肖,望夫石的傳說於是不脛而走。玩家秘笈望夫石不單可眺望賞景,亦可循前方石橋跨過望夫石腹身來到潮池,一窟窟的潮池裡,小魚小蟹戲遊其間,為天然的生態教室。但須注意退潮時段以免發生意外。
小台灣位於澎湖縣七美嶼的東北方,由牛母坪沿著濱海公路往北走,經過斜坡路段時會看到一個觀景涼亭,站在涼亭上即可觀賞到經年累月海浪拍蝕的結果,成為形狀酷似小台灣的海蝕平台,因此稱作七美小台灣,還有狀似龜山島的岩石在同樣的位置,在海水退潮時形狀更為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