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潭濕地生態公園位於大鵬灣東北方的位置,臨台17號省道,為大潭社區南緣,此區地勢較為低漥,容易淹水,故將此區規劃成生態式滯洪池結合人工濕地的處理系統;當雨季時可發揮滯洪功能,非雨季時則可以處理大潭社區排出之家庭污水、養殖廢水及台17號省道之非點原污染及部分大鵬里之家庭污水。 濕地公園佔地6公頃,全區配包括東西側各設一處進水口、沉澱池、潛流式過濾池(過濾介質為廢磚塊、混凝土塊及礫石、牡蠣殼)、草澤區、淺水池區、生態島區、深水區及出水口;依暴雨逕流人工濕地型式分類,大潭濕地類型介於延長滯留型與袋狀型之間,整個濕地配置流程如圖 。 濕地出現鳥種 高蹺鴴、黃小鷺、栗小鷺、小環頸鴴、東方環頸鴴、鷹斑鷸、棕三趾鶉
大鵬灣國家風景區環灣道路大鵬灣域出海口處(青洲遊憩區旁)景觀橋於100年3月完工啟用通車,為全國首座配合帆船進出而設計的開啟式景觀橋,未來配合BOT遊艇港建設,開放大型帆船進出,發展國際級遊艇及海域遊艇活動,未來將進一步與高雄愛河觀光碼頭形成遊艇活動之「金三角」。 鵬灣跨海大橋全長為579公尺,橋寬30公尺,主塔高度距水面71公尺,鵬灣跨海大橋距水面最高達17公尺(水面跨距約70公尺),開啟之跨距達20公尺,以滿足各類型遊樂船舶出入所需,其造型採單塔非對稱單面複合式斜張橋,是特殊三向度設計(有別於一般二向度橋樑造型),正看如鵬鳥啣物,側如彎腰少女,背似英文字母大A,活動橋面只需2分鐘,即可開啟75度仰角,每星期六日下午五點還有開橋秀觀賞;夜間搭配燈光照明,除了贊有優美的景觀意象外,並可作為海上作業船隻及從事遊憩活動船隻之地標。
鸞山部落位在海岸山脈南端的都蘭山麓擁有一片壯觀森林,從台東市區到鸞山部落大約要40分鐘車程時間,這也是目前台灣中低海拔僅有保存最為完整的楠榕混生林帶,該部落以布農族為主,族人原居住於海拔一、二千公尺左右的內本鹿地區,日據時代被強迫遷村到兩、三百公尺的現址。鸞山,布農族人稱為Sazasa,意即「這是一個甘蔗會長得高、動物會活躍、人會活得很好的一塊地」。 為了保持森林原始風貌,特別將部落打造成沒有圍籬、建築物及電力設施之森林博物館,整座森林充滿自然,生態豐富,走進去有如電影阿凡達情景。森林博物館館長阿力曼與他的族人為了搶救珍貴原始的榕樹巨木群,開始有計畫的保護珍貴原始的榕樹巨木群,作為環境教育、文化重建、族群交流、部落遊學、野外靈修、生態體驗等的互動平台。同時成龍也在2011年特別選森林博物館為場景之一拍攝十二生肖國際電影,近年來,儼然成為花東縱谷國內外旅客的最愛。 ※採預約制: 因為沒有路標,入山將實施交通管制,請電洽0911-154806阿力曼館長或以電子郵件sazasa2003@yahoo.com.tw方式預約。 相關資訊 地址:台東縣延平鄉鸞山 貼心小叮嚀 1.請自備茶杯、碗筷(有要用餐者) 2.穿著輕便衣物、睡袋(二天一夜) 3.防蚊藥品、個人要喝的水 4.土地祭儀:一瓶米酒,一包檳榔(自行準備)
本為池上農會廢棄的舊米倉,近來因不敷使用,兩層樓的舊倉庫建物就一直閒至在197縣道旁;由於相鄰磚窯場,又緊緊坐落於村落入口處,米倉前的停車場,正是一個極好的「社區展演」基地,社區用以規劃作為池上米倉文化參訪的先導解說展覽場、遊客諮詢、休息點以及村民休閒活動據點等。逐向文建會提出米倉改建計畫,成立稻米原鄉館,主體工程在93年4月完工,其外觀充滿樸拙之美。內部設備亦在同年10月完成並落成啟用,做為萬安社區對外的窗口。 館內收藏了許多早期的務農工具,同時介紹池上有機米的栽種及發展過程,也提供精緻簡餐和販售萬安特有的有機白米、有機糙米、有機香米、及社區媽媽教室班員合作研發傳統、與創新兼具的各類米食,並有一系列體驗和教學活動(米食DIY、彩繪米畫、磚窯體驗等…),使稻米原鄉館極具教育意義。
從花東縱谷台9線323公里一帶,可連接到台20甲線,然後接台20線也就是南橫公路。南橫公路一路沿著新武呂溪向西前行,週遭的景觀也從開闊轉變為深幽。經過初來、新武、下馬、霧鹿等部落後,就來到景觀壯麗的「霧鹿峽谷」路段。霧鹿峽谷位於南橫公路霧鹿與利稻之間,是一條被霧鹿溪(即新武呂溪的上游)切割出來的大S形峽谷,前後長度約4公里左右。
台東地區因有太平洋洋流與黑潮調節氣候,加上不曾受到嚴重的環境污染與破壞,自古以來即有多種藥草植物生長。日治時期,日本人曾在台東知本與太麻里一帶山區種植藥草,並發展成「藥山」,除了少數是引進的物種,絕大多數都是台東地區(包括蘭嶼)的原生種藥草。據藥草專家統計,台東地區所擁有的藥草種類高達2000多種,可說是「台灣藥草的故鄉」。
(因莫拉克颱風98年8月8日侵襲,造成北絲闇溪河水暴漲,本處據點台東紅葉溫泉親水公園泡湯區遭河水、淤沙淹沒,短期內無法對外開放,敬請見諒,如有相關問題請來電洽詢鹿野管理站089-551637#101。)台灣的紅葉溫泉有兩處,一在花蓮,一在台東。台東的紅葉溫泉位於延平鄉紅葉村,因過去這兒是一個漫山遍野皆是楓樹的山谷而得名。
台東縣延平鄉桃源村是中央山脈腳下的一個美麗部落,這兒是布農族人的家園。傳統的布農族人以狩獵與簡易的農業為生,但在現代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他們卻因過去許多不當的政策措施,喪失教育、經濟與文化的發展機會,成為漢文化主流社會的邊緣人。1984年,出生於桃源村的白光勝回到部落擔任牧師。他體驗到唯有好好教育布農族的下一代,未來才有希望。因此他以教會為據點,號召許多熱心的大學生來為部落裡的孩子們進行課業輔導。11年後,他創立了「布農文教基金會」,在桃源村北邊的鹿鳴溪畔荒地上,籌建起「布農部落」,希望藉由文化產業的經營方式,發展具有布農族原住民特色的觀光休閒產業,幫助自己的族人找到一條有文化尊嚴又能自給自足的生存之路。
還記得過去那位名噪一時,以一副無鏡片大眼鏡、黑色大皮鞋、短領帶及黑帽子為造型而走紅的諧星脫線嗎?10餘年前,他放下演藝圈的事業,憑著一股傻勁、耐力與恆心,在台東鹿野地區經營起「養雞場」,努力從藝人轉型成為農民。如今他的「脫線戰鬥雞」(悶燒桶仔雞)名聞寶島,成為鹿野鄉極具知名度的一處旅遊景點。
舊名「鹿寮」的鹿野地區,是台東最著名的茶園區。早在民國50年代初期,鹿野地區就因氣候與土壤環境等條件適當,開發為茶葉栽植專業區。台灣省茶業改良場(已改隸為行政院農委會茶業改良場)的台東分場也設置在此,由此可以遙想當年鹿野茶園的品質與規模均屬一流。目前鹿野觀光茶園的總面積約94多公頃,大多集中在鹿野鄉龍田村及永安村高台地區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