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風徐徐,陽光暖暖,來到大鵬灣國家風景區─濱灣公園(帆船基地),將會發現這裡有難得一見的帆船、獨木舟、快艇等一應俱全;為了讓遊客更親近大鵬灣域,大鵬灣管理處善用大鵬灣潟湖條件,在帆船基地打造二百公尺人工沙灘,綿密的細沙來自灣域出海口,搭配大鵬灣灣域得天獨厚的天然環境,有風無浪,備受國內風帆好手青睞,並於每年4-6月期間舉辦大鵬灣帆船系列活動,結合運動與觀光,積極推展台灣水上活動及成為國內具代表性帆船基地的地位。 大鵬灣是體驗風帆船的最佳場域,越來越多遊客知道來此體驗搭乘帆船。為了在炎炎炙熱的海邊消暑,沙灘旁也設置一間帆船咖啡廳,經營咖啡、冷飲、簡餐的服務項目。坐在咖啡廳吹著舒適涼爽的冷氣,點一杯冰沙,宛如置身沙漠中的綠洲般享受,並從無敵落地窗景欣賞沙灘美景和廣闊的潟湖,還能遠眺翠綠的大武山,邊喝杯咖啡十分愜意,是偷得浮生半日閒的好去處。大鵬灣的水域活動項目越來越多元,若有意思想學風浪板,帆船基地也提供教學服務,有專屬的教練並配有完整的器材設備,喜愛嘗鮮的民眾不要錯過體驗風浪板、獨木舟等水上活動,還可以搭乘難得一見的重型帆船,盡情享受悠遊海面的樂趣。

琉球管理站暨遊客中心座落於白沙觀光港旁的半山腰上,是一棟三層樓的建物。因坡度的關係,正門入口即是二樓,門廳設有旅遊資訊櫃檯,由專人提供即時旅遊諮詢服務,並配置了動靜態旅遊導覽設施,以及可容納75人的大型簡報(會議)室,提供舉辦大型會議、團客導覽解說等服務,戶外則規劃有入口廣場、海景平台及賣店。一樓為管理站辦公室,不開放遊客參觀,但戶外觀景平台可供遊客歇腳、欣賞白沙觀光港及美麗海景。三樓為宿舍區,亦不開放參觀。 琉球管理站暨遊客中心的前身為琉球鄉圖書館,始建於西元1995年。之後琉球鄉於西元2000年納入大鵬灣國家風景區管理範圍,因初期琉球鄉土地取得不易,乃向琉球鄉公所商借琉球鄉圖書館部份空間作為管理站及遊客中心臨時辦公場所。 然為提升遊憩服務品質與因應琉球風景特定區遊客人數逐年成長,大鵬灣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於2009年獲鄉公所同意,以有償撥用方式取得琉球鄉圖書館土地及建築物,並規劃整建為永久性的琉球管理站暨遊客中心。 重新整建後於西元2012年正式啟用。整體外觀為紅瓦白牆,島嶼風格明顯、同時融入複合式建築元素,如充滿歐風的尖塔屋頂,立柱及迴廊設計等,使得管理站建築物本身別樹一格,迥異於琉球嶼上其他建物,因此也成為地方的新景點。

位於佳鵝公路的起點,龍坑是一座隆起的珊瑚礁,以粗獷原野的地形聞名,旺盛的侵蝕作用成就了龍坑全區的崩崖裙礁,峽谷等獨特的地形,由於形狀如同一條龍,龍坑因而得名。 龍坑地形可分為海濱草原、珊瑚礁台地、峽谷、溶蝕、崩崖等五部分,其中草原上成群的白水木和珊瑚礁上大片水莞花是台灣目前最大的族群,氣勢磅礡,兩旁陡峭礁岩,置身其間有如走入洪荒時代的株羅紀公園,龍坑生態保護區,需事先向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申請核准才可進入。

1901年時,日本政府將本區規劃為「恆春熱帶植物殖育場」主要作為培育樹種之用,1921年時設置了恆春林業試驗分所後,規劃為熱帶植物園。光復後,則由台灣省林業試驗所接辦,成為國內外聞名的熱帶植物栽培區,主要提供學術研究及引進試驗,由於園區內林相優美、景色絕佳,因此林務局於1967年,由當時的恆春林區管理處整建為熱帶植物園,而後進一步更名為「墾丁國家森林遊樂區」,本區以其特有的熱帶樹木、野生動物及隆起珊瑚礁等自然景觀特色為著名,園區內每一景觀,都記載了墾丁的自然歲月痕跡,具有極高的保育與教育之價值。 墾丁國家森林遊樂區共區分為第1、2區,入口至觀海樓為第1區,路面平坦較寬,此處有石灰岩溶洞-石筍寶穴與一大片白榕「一樹成林」壯觀的景象,第2區包含原始的高原珊瑚礁植物群,以及許多珊瑚礁裂隙形成的峽谷如一線天、第一峽與垂榕等景觀,整區走完約3小時。

離開港口村後,沿台26線繼續前行至盡頭,沿途可見許多珊瑚礁海岸與奇岩怪,已經到了「海神樂園-佳樂水」,佳樂水原名「佳落水」,取其台語發音「自高處落下來的水」,在佳樂水風景區的步道盡頭有一座「山海瀑」,爾後取其「安和樂利」意義,改名為佳樂水。 雖然佳樂水風景區不在墾丁國家公園之內,但是風景區內地質景象氣象萬千,奇岩嶙峋,因此佳樂水素有「海神樂園」的美譽。佳樂水風景區自然景觀全來自於深海沈積岩層,層層分明,為一處天然的地理教室。除此之外,還有被海水侵蝕而成的奇岩怪石,,相當引人注目,值得放慢腳步,沿著景觀步道,仔細觀察。 佳樂水風景區地質景觀可區分為3大類型:「深海岩層」、「砂岩層」與「岩石海岸」。景觀步道上設置有2座涼亭作為休憩眺望美景,除山海瀑以外,多數地質景觀皆於步道前段就可以看到,一趟遊程約需2.5-3小時左右。 佳樂水主要由千萬年前深海堆積的岩層所構成,後來經過板塊運動浮出海面,經過海水侵蝕,形成多變的地質景觀: 深海岩層:佳樂水是恆春半島唯一一處有「岩石海岸」,這些岩層來自於深海大陸斜坡上的堆積岩層,因此在佳樂水風景區內可見到「火焰狀與崩移構造景觀」。 沈積岩層:大約1000萬年前,在深海海底,海流帶來大量的沙粒,堆積出沙層。當沙層與泥層不停地交疊,水平堆積,沙層出現「砂岩層」,泥層出現「頁岩層」。經過數十萬年,板塊運動將岩層推擠,並且傾斜,產生了「火焰狀與崩移構造」、「波痕」、「生痕化石」等沈積構造。 侵蝕地形:當岩層露出海面後,經過海水與生物的作用後,逐漸被侵蝕出各式各樣的景觀,如:「節核」、「繡染紋」、「鑽孔貝之家」、「風化窗」等構造。 繡染紋: 當您走過岩面,會發現岩石上有許多渲染紅色或紅褐色條紋,美不勝收。主要是因為在砂岩層中許多節理與縫隙,因此含有鐵質成分的地下水會到處流竄,過空氣的風化之後,產生氧化鐵,氧化鐵為紅色,四處流竄填充於縫隙中,而形成繡染紋。 風化窗: 大在岩石海岸上會看到許多小窗格,佈滿一整片岩層,這些海蝕地形稱為「風化窗」,因為形狀像蜂窩,又稱為「蜂窩岩」。它們原本為岩石上的小洞,經過海水與海風的侵蝕與風化之後,就形成「風化窗」。 崩移構造: 崩移構造也是岩層扭曲所造成的地質景觀之一,主要原因為海底山崩,沙岩層經過扭曲後,所產生的地質構造。 山海瀑: 步道終點站可見到最後一個景觀「山海瀑」,山海瀑為墾丁地區唯一的瀑布,水流而下直奔大海,景觀壯闊。瀑布的水來自海崖上的小溪流,當水自上方六校,成為名副其實的「佳落水」。雨季期間,由於水量豐沛,水瀉大海時,氣勢磅礡,乾季時,則如同涓涓細流,因此山海瀑壯闊景致可欲不可求喔!

七孔瀑布群位於恆春半島北方加都魯溪中,七層瀑布群層層相疊,加上濃密森林原始林相,是賞瀑溯溪、健行攀高,享受山野景趣的好去處。七孔瀑布群因高度落差頗大,瀑布溪水長期沖刷溪床,而形成深淺不一的池穴,當地人稱此潭穴為「孔」,故有「七孔」之稱。七孔瀑布的入口在200縣道的春興橋頭,經都興橋1號橋後,約2公里可以到達售票口,由步道往前走,約8分鐘後可見到第一層瀑布,高約10公尺,沿著石波瀉下,甚為壯觀,經過第二成瀑布後,就可見到第三-第五層連續瀑布景觀,繼續往前行可經第六層最後抵達第七層瀑布,探索整個瀑布約略30分鐘,尋訪此瀑布別有一番意趣。造訪七孔瀑布群之後,並可與附近的風景名勝佳樂水、風吹沙、墾丁沿海景點連成一線。

海岸公路到了九棚主要是仔沙丘,前往港仔需轉接屏200線道,在頻海的山丘上可以看到一片200多公頃的廣大沙丘,當地人稱它為「台灣最大的沙漠-九棚大沙漠」,九棚溪挾帶大量的河沙,在出海口附近海域,受波浪、海流來回的搬運後堆置在河口兩側,退潮時再被強風吹上岸,堆積在高地上,形成一處近似沙漠景觀的沙丘地形。 天氣佳時,許多遊客喜歡躺在沙丘上仰望月亮跳出海面的美景,傍晚時分,於沙丘上漫步別也一番意趣。

滿州賞鷹已經成為賞鳥人士年度重要盛事之一,滿州鄉是一處河谷地形,四周為低山丘陵所圍繞,也由於環山屏障,此處成為恆春最佳避風之處,加上植物豐富,成為灰面鷲往南渡冬最佳棲息地,灰面鷲是台灣相當普通的一種過境鳥,它們棲息於西伯利亞、中國東北及日本,秋冬之際南遷,台灣正好位於灰面鷲往來要道,以雙十節前後數量最多,因此有人稱它們為「國慶鳥」。灰面鷲過境滿州時大多棲息在里德村一帶,而賞鷹最佳三處地點「滿州橋、山頂橋、里德橋」,由於四周空曠,視野遼闊,可以非常清楚地見到灰面鷲成群飛過來壯觀的景緻。 賞鷹時間: 灰面鷲過境台灣時間約於每年10月上旬至中旬,每日10時以後灰面鷲群陸續由北方飛到龍鑾潭或社頂公園上方,繼續往南方滿州鄉飛去,抵達滿州鄉上方時,已經近中午時分,此刻正是賞鷹最好的時機。灰面鷲鷹群會隨著氣流爬升至某一高度,來回地盤旋,重複地降落與升空。黃昏時,再降落在樹頂上休息,即是「落鷹」。 賞鷹裝備: 當您準備出發賞鷹時,「望遠鏡」與「圖鑑」是最基本的配備,一定要準備喔!當您觀察灰面鷲時,可將每一次觀察的心得、時間、地點或種類等等記錄下來,亦可詳細觀察灰面鷲飛行狀況,藉此可累積許多賞鳥的經驗,作為日後研究分析使用。切記勿穿著鮮豔衣服,避免被群鳥攻擊。 灰面鷲小檔案: 灰面鷲又名國慶鳥,面部有灰色塊,頭頂灰褐帶紅,眉斑和喉部呈現白色,是生長於西伯利亞、中國東北、朝鮮半島、日本等地。 遷徙動線:灰面鷲群有的走陸路,從西伯利亞、韓國、中國東北南下,有的走海路,經日本與琉球,最後兩路都會進入台灣東北部,順這中央山脈南北走向,飛向恆春半島,抵達滿州鄉休息,繼續啟程,越過巴士海峽,抵達較溫暖的地方過冬。

恆春古城建於清光緒元年,光緒五年竣工,座落於恆春平原的中央,周圍有三台山、虎頭山、龍鑾山和西屏山等山巒平原,聘請當時知名堪輿的文官「劉璈」看風水,以猴洞山為龍脈,分別於東西南北建置四座城門,均設有砲台,城牆外有護城河圍繞,是臺灣地區難得保留完整的城門古蹟。 恆春建城已有百年歷史,恆春古城為台灣重要國家古蹟,究竟城門構造有何奇妙之處呢?在各縣市保留許多古城遺跡,其基本構造包含城牆、城門、砲台、門樓、壕溝、慢道、馬道等所構成,以恆春古城之東城門為說明: 城牆:採用材料為「糯米糊、蔗糖漿、礪殼灰」夯築而成,以「版築夯工法」建築,是最古老的建築工法,現今從城牆表面外觀可看出水平線條,為當時夯築時所留下的痕跡。 城門:恆春共有4座城門,城門又分為城台,上方為「城樓」、下方為「門洞」。城台上半部採用磚塊砌成,下半部以礫石與灰漿填縫砌築,底部以花崗石鋪底。 門額:四座城門的門額大小不一,採用玄武岩為建材,門額均加上框飾。 砲台:是城牆突出的部分,上方可以放置大砲。砲台上有大砲四門,兩門朝前,令兩門位於左右以45度向前傾斜,以花崗石為材料,用以承受砲火的後座力。 城壕:即是護城河,功能主要為增強防禦性,二則挖壕溝的土,作為築城之用。目前城壕均已填土或作為排水溝。 雉堞:即為「城垛」,指的是城牆上突出的地方,讓原本的城牆更具有造型,當然也有防禦的功能,中央有一小孔,方便士兵門作為射擊掩護使用,增加攻守的優勢。 慢道:又名為「踏道」,作為登城使用之便道。 馬道:為城牆上作為通行守衛的道路。 女牆:位於外城牆上,作用近似欄杆的功能。

保力農場位於車城鄉保力村內,為屏東科技大學所屬的實驗林場,佔地約167公頃,場內種植國內外許多重要的熱帶植物,宛如一座熱帶植物園。除了提供給屏東科技大學的學生住宿研究以外,也開放遊客入內參觀。 沿途的景色變化令人驚豔,從路旁綠油油的洋蔥田,經過軍方的保力靶場,可以看見被實彈所轟炸過留下的戰車殘骸,宛如戰爭片場景,過了保力靶場後,就開始進入山區,沿著山路前進不久之後,農場就出現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