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桐也是西海岸一處小漁村,萬里桐,由於遠離人口集中車城鄉等地方,取其地理特色命名,早年於此處可能遍佈刺桐樹,因此而取名為「萬里桐」,紅柴坑因早年栽種海岸植物台灣紅柴的低窪地帶,而名為「紅柴坑」,從下水堀、萬里桐、山海至紅柴坑一帶,以豐富的海底景觀著稱,此處的海底生態堪稱國際級海洋風情,因此是愛好潛水者的勝地,常有許多潛水客至此潛水,即使不做潛水活動,潮間帶的生態觀察活動,也是絕佳的選擇之一,在潮間帶有許多可愛的海洋小生物,等待大家去發現它們,記得只能動眼睛觀察,不可動手捉喔!保護墾丁這一片美麗的淨土是大家的責任,才能吸引更多的國外遊客到墾丁體驗生態之美。

滿州賞鷹已經成為賞鳥人士年度重要盛事之一,滿州鄉是一處河谷地形,四周為低山丘陵所圍繞,也由於環山屏障,此處成為恆春最佳避風之處,加上植物豐富,成為灰面鷲往南渡冬最佳棲息地,灰面鷲是台灣相當普通的一種過境鳥,它們棲息於西伯利亞、中國東北及日本,秋冬之際南遷,台灣正好位於灰面鷲往來要道,以雙十節前後數量最多,因此有人稱它們為「國慶鳥」。灰面鷲過境滿州時大多棲息在里德村一帶,而賞鷹最佳三處地點「滿州橋、山頂橋、里德橋」,由於四周空曠,視野遼闊,可以非常清楚地見到灰面鷲成群飛過來壯觀的景緻。 賞鷹時間: 灰面鷲過境台灣時間約於每年10月上旬至中旬,每日10時以後灰面鷲群陸續由北方飛到龍鑾潭或社頂公園上方,繼續往南方滿州鄉飛去,抵達滿州鄉上方時,已經近中午時分,此刻正是賞鷹最好的時機。灰面鷲鷹群會隨著氣流爬升至某一高度,來回地盤旋,重複地降落與升空。黃昏時,再降落在樹頂上休息,即是「落鷹」。 賞鷹裝備: 當您準備出發賞鷹時,「望遠鏡」與「圖鑑」是最基本的配備,一定要準備喔!當您觀察灰面鷲時,可將每一次觀察的心得、時間、地點或種類等等記錄下來,亦可詳細觀察灰面鷲飛行狀況,藉此可累積許多賞鳥的經驗,作為日後研究分析使用。切記勿穿著鮮豔衣服,避免被群鳥攻擊。 灰面鷲小檔案: 灰面鷲又名國慶鳥,面部有灰色塊,頭頂灰褐帶紅,眉斑和喉部呈現白色,是生長於西伯利亞、中國東北、朝鮮半島、日本等地。 遷徙動線:灰面鷲群有的走陸路,從西伯利亞、韓國、中國東北南下,有的走海路,經日本與琉球,最後兩路都會進入台灣東北部,順這中央山脈南北走向,飛向恆春半島,抵達滿州鄉休息,繼續啟程,越過巴士海峽,抵達較溫暖的地方過冬。

海岸公路到了九棚主要是仔沙丘,前往港仔需轉接屏200線道,在頻海的山丘上可以看到一片200多公頃的廣大沙丘,當地人稱它為「台灣最大的沙漠-九棚大沙漠」,九棚溪挾帶大量的河沙,在出海口附近海域,受波浪、海流來回的搬運後堆置在河口兩側,退潮時再被強風吹上岸,堆積在高地上,形成一處近似沙漠景觀的沙丘地形。 天氣佳時,許多遊客喜歡躺在沙丘上仰望月亮跳出海面的美景,傍晚時分,於沙丘上漫步別也一番意趣。

港口村是進入滿州鄉的門戶,港口溪與港口吊橋為港口村的重要地標,如您想要一覽港口溪迷人的原鄉風,港口橋被稱為最長的人行吊橋,遊客站在吊橋上,可以看到溪流入海壯闊的海景。每天清晨與傍晚時分,在吊橋上可以看到天上雲彩的變化,水天合一的景色令人讚嘆不已,冬天時,雨量減少,溪水就成了沒口溪,因為溪流到河口時會被一大片沙洲所隱蓋。早年,行走吊橋是不需要付費,目前為滿州鄉公所管理,因此為維護週邊環境,欲過橋前,需付清潔費用10元,酌收的清潔費做為滿州鄉公所補助當地子女就學使用。 白榕園 位於「恆春林業試驗所港口工作站」中,白榕又名垂榕,因其樹幹與氣生根都呈灰白色而得名。白榕屬於桑科植物,生育環境為低海拔潮濕原始林間,以南部墾丁地區為著。白榕的形狀很像榕樹,葉片較榕樹葉大,最常可達14公分,具有更發達的氣根及支柱根,在潮濕的生長環境裡,白榕靠氣根吸收空氣中的水份,而氣根急速生長至地面,慢慢地加粗變成支柱根。經過長時間的生長,一株白榕會生成數不清的支柱根,並逐漸形成大片的景致,分不清母株(主根)是那一枝,才有「白榕一樹成林」之名,面積達800多坪,氣根達3、4百根,相當壯觀,有時會讓人誤以為是很多白榕, 白榕園沒有固定開放時間,工作站限制車輛進入,如要入園參觀建議可事先聯繫試驗所。

七孔瀑布群位於恆春半島北方加都魯溪中,七層瀑布群層層相疊,加上濃密森林原始林相,是賞瀑溯溪、健行攀高,享受山野景趣的好去處。七孔瀑布群因高度落差頗大,瀑布溪水長期沖刷溪床,而形成深淺不一的池穴,當地人稱此潭穴為「孔」,故有「七孔」之稱。七孔瀑布的入口在200縣道的春興橋頭,經都興橋1號橋後,約2公里可以到達售票口,由步道往前走,約8分鐘後可見到第一層瀑布,高約10公尺,沿著石波瀉下,甚為壯觀,經過第二成瀑布後,就可見到第三-第五層連續瀑布景觀,繼續往前行可經第六層最後抵達第七層瀑布,探索整個瀑布約略30分鐘,尋訪此瀑布別有一番意趣。造訪七孔瀑布群之後,並可與附近的風景名勝佳樂水、風吹沙、墾丁沿海景點連成一線。

恆春古城建於清光緒元年,光緒五年竣工,座落於恆春平原的中央,周圍有三台山、虎頭山、龍鑾山和西屏山等山巒平原,聘請當時知名堪輿的文官「劉璈」看風水,以猴洞山為龍脈,分別於東西南北建置四座城門,均設有砲台,城牆外有護城河圍繞,是臺灣地區難得保留完整的城門古蹟。 恆春建城已有百年歷史,恆春古城為台灣重要國家古蹟,究竟城門構造有何奇妙之處呢?在各縣市保留許多古城遺跡,其基本構造包含城牆、城門、砲台、門樓、壕溝、慢道、馬道等所構成,以恆春古城之東城門為說明: 城牆:採用材料為「糯米糊、蔗糖漿、礪殼灰」夯築而成,以「版築夯工法」建築,是最古老的建築工法,現今從城牆表面外觀可看出水平線條,為當時夯築時所留下的痕跡。 城門:恆春共有4座城門,城門又分為城台,上方為「城樓」、下方為「門洞」。城台上半部採用磚塊砌成,下半部以礫石與灰漿填縫砌築,底部以花崗石鋪底。 門額:四座城門的門額大小不一,採用玄武岩為建材,門額均加上框飾。 砲台:是城牆突出的部分,上方可以放置大砲。砲台上有大砲四門,兩門朝前,令兩門位於左右以45度向前傾斜,以花崗石為材料,用以承受砲火的後座力。 城壕:即是護城河,功能主要為增強防禦性,二則挖壕溝的土,作為築城之用。目前城壕均已填土或作為排水溝。 雉堞:即為「城垛」,指的是城牆上突出的地方,讓原本的城牆更具有造型,當然也有防禦的功能,中央有一小孔,方便士兵門作為射擊掩護使用,增加攻守的優勢。 慢道:又名為「踏道」,作為登城使用之便道。 馬道:為城牆上作為通行守衛的道路。 女牆:位於外城牆上,作用近似欄杆的功能。

牡丹水庫乃是台灣目前造價最高的水庫,建設的規模宏大,由鵝卵石堆砌而成的牡丹水庫,乃是為了解決屏南地區民眾農業用水及恆春半島觀光事業所建的,於民國84年時完工啟用,其壩長445公尺、壩高145公尺,匯聚四溪上游汝仍溪與牡丹溪流的水流,總蓄水量約為3119萬噸,足以滿足恆春半島所有用水到民國110年;水壩主體包括取水口、大壩及溢洪道,規模雄偉,遊客若到達水庫時,直接登上壩頂,一覽集水區四周之碧海、藍天、青山,實令人心曠神怡。那氣勢磅礡的溢洪道,更讓人感到這宏偉的建設工程之偉大。 在往牡丹水庫的路上您也會欣賞到傳統原住民的建築物與部落。及幾家提供排灣族風味餐的山產店,時間不趕的您,不妨可嘗試一下風味獨特的原住民料理ㄜ!(暫定)

此處曾經是抵抗日本人侵略的古戰場所在地,石門海拔約370公尺左右的虱母山和海拔約450公尺的五重溪山相對環峙而成,山壁陡峭,中間有孔道通往牡丹鄉。石門古戰場是一處岩石多樹木少的地區,為一處天然險障!沿著小路往山頂走去,路旁可見一石碑題字「澄清海宇還我河山」,讓人不禁對於昔日抗日英雄的凜然正氣倍感敬畏。 牡丹社事件 近因: 1871年(明治4年,同治10年)10月一艘琉球宮古島向那霸上繳年貢的船隻,在回航時遭遇颱風,漂流至台灣東南部八瑤灣(即今之九棚灣),船上69名乘客溺死3人,有66人登陸,闖入高士佛社(並非牡丹社,如今之牡丹鄉,故牡丹社事件之稱呼並不完全正確)原住民住地,後又因文化認知不同而遭殺害54人,逃過一劫的其餘12人則在當地漢人營救下前往台南府城,由清政府官員安排轉往福州乘船歸國。此類事件在當時不時發生,按慣例皆由中國政府撫卹、送還本國。1873年日本政府外務卿副島種臣前往中國時向總理衙門提起此事時,大臣毛昶熙答覆:「二島(琉球與台灣)俱我屬土,屬土之人相殺,裁次固在於我,我恤琉人,自有措置,何預貴國事,而煩為過問?」日本拿出被害者中有四位小田縣漁民的證據,又追問「貴國既然已知撫卹琉球民,為何不懲辦台番?」,毛以殺人者為置之化外的生番來搪塞,副島便言:「生番害人,貴國置之不理,我國有必要問罪島人,因與貴國盟好,特先來奉告」,毛昶熙不察日使意圖,隨口回答:「(台灣)生番係我化外之民,問罪與否,聽憑貴國辦理。」日本遂抓住這句話柄,向「無主番界」出兵。 戰爭經過: 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5月10日,日軍於射寮(今屏東縣車城鄉射寮村)登陸。5月18日到5月21日,日軍與台灣原住民有小規模接觸,互有傷亡。5月22日,佐久間左馬太率領日軍150人進抵石門(今屏東縣牡丹鄉石門村)遭到原住民強烈抵抗,最後日軍陸戰隊攀上峭壁居高臨下,情勢逆轉,原住民敗逃,牡丹社酋長阿祿古父子身亡。經此一役,多數採觀望態度的原住民皆靠向日本。6月1日起日軍分三路掃蕩牡丹社、高士佛社、女仍社等原住民,沿途只有小規模抵抗,佔領後焚燒村屋並撤回射寮營地。7月1日,牡丹社、高士佛社、女仍社終於投降。日軍移營龜山(今車城鄉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附近)長期駐紮。

四重溪在日治時代與關仔嶺、陽明山、北投溫泉號稱「台灣四大溫泉」,亦為台灣最南端的溫泉區,清朝時,當地的漢人稱四重溪為「出湯」,清同治年間沈葆楨履勘地形時,跋涉了四條溪才到溫泉區,於是將此地改名為「四重溪」。到了1895年,日本憲兵屯所曹長高橋在四重溪築有小屋,並建浴槽,逐步開發四重溪溫泉;至西元1898年,恆春廳長柳木通義為開發四重溪,並設置警察派出所、浴場之後,始有發展雛形;1917年,由於物產交換業者集資完成基礎溫泉建設,以供應浴客方便使用;至1950年正式將四重溪改名為「溫泉村」。四重溪溫泉其源頭來自山麓的石縫中,水源豐沛終年不斷,四重溪蜿蜓於群山峻嶺間,景緻秀麗,引人入勝;四重溪溫泉區有群山環繞,清靜優雅,是著名的避暑勝地,更是台灣絕佳的泡湯去處。 四重溪溫泉泉質屬鹼性碳酸氫鈉泉,四重溪水溫隨季節轉換,多在攝氏50度至80度之間,泉水中含有多量碳酸鈉物質,溫泉泉水清澈見底,屬於可飲可浴的泉質,對促進人體血液循環,緩和肌肉僵硬和紓解壓力有相當大的助益,據說常浸泡四重溪溫泉對皮膚病、慢性腸胃疾病、關節炎、神經痛等疾病有緩和效果,有興趣的民眾可以前往嘗試。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位於屏東縣車城鄉,西臨蔚藍的台灣海峽,東傍72公尺高的龜山,全區規劃面積合計為96.81公頃,其中博物館區規劃興建35.81公頃,而週邊綠地與服務設施區(如停車場、遊客服務中心)則佔地60餘公頃。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繼「台灣水域館」、「珊瑚王國館」開幕之後,結合水族館及全數位影像化的方式,介紹涵蓋全球水域、古海洋的「世界水域館」,透過先端科技的整合展示古代海洋、海藻森林、深海水域、極地水域等四大主題。使來訪的人們在虛擬和實體結合的情境營造中,達到寓教於樂的參觀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