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2008年完工,是馬祖第一條專供自行車與行人行走的道路。 這條由台電回饋金建造完成的道路,全長八百公尺,從福澳港一路綿延至清水,白天可以遠眺福澳港,晚上燈火通明,吸引魚群靠近,更是內行人口耳相傳的釣魚場。 隨著珠山電廠的完工,福清自行車道更可從清水延伸至珠螺,道路整體平緩,單車族可輕鬆騎乘。

津仁與馬港兩條步道,最早是戰備用的車轍道,建造時因缺乏水泥等建材,僅於路中鋪設兩條如軌道般的細長路面,供戰車等軍車行駛。今日島上的車轍道雖幾乎都已改建成水泥道路,但整個步道,大部分仍保留車轍道的特色。 津仁步道可從鐵板聚落出發,經過鐵堡、抵達津沙聚落。而馬港步道則從津沙水庫,經過勝天公園,一路走到馬祖村。 兩條步道穿梭於山間,另一邊卻是無垠的海面,春天各色杜鵑綻放於路旁,夏末秋初,又稱彼岸花的紅花石蒜點綴其間,四季均有不同景色,相當適合健行或散步。

四維位於馬祖西邊,又稱「西尾」,是南竿少見聚落保存完整的村落,由於尚未修復,保存了更多的原始風貌。 四維村的馬祖水產試驗所,是馬祖發展養殖業的基地,又以淡菜最為有名,透過水試所研發的養殖法,加上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讓淡菜成為馬祖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佳餚。 四維村還有兩樣「名產」,其一是夫人咖啡館。許多遊客會前往夫人咖啡館「放空」,享受一段寧靜的看海時光。還有老酒DIY,可以體驗「清水白米變佳釀」的神奇過程!

南竿仁愛村,舊稱「鐵板」,還曾經是菜市場、縣政府的所在地,繁華一時。雖然因為縣府與市場的遷移,讓鐵板逐漸沉寂,但居民對聚落保存及營造的用心,在村內處處可見,像是掛在戶外的大型老照片、復刻的舊式牌樓等。鐵板後方的官帽山生態步道,過去曾是一大型據點,後經村民自行整建,打造成兼具戰地風情與綠蔭成群的生態公園。

(在大漢據點正上方,可於面對北海坑道右側觀景台欣賞)順著大漢據點臨海的山勢稜線看去,海岸邊坡上有一座如印地安人的頭形側影,或有人說像是黑金剛、大猩猩頭。若走到北海坑道入口處往右望,有人將整座坡段比擬成一條伏臥的鱷魚,此處岬角邊坡長年受到海浪與風力的刻蝕,造型唯妙唯肖,讓人驚奇,充分滿足了各自的想像力。

鐵板天后宮相傳為清代嘉慶年間大海盜蔡牽為求神明庇佑所建,清同治8年間曾居民加以修護,而後又於民國8、38、68、73年共4次修繕。今日廟宇仍保有當年閩東封火山牆的型式,內部以福州杉為材,採穿斗式構架,柱、樑、檁、枋、望板、斗栱、柱礎等構件清晰可見。頂上屬於出檐式建築工法,正門原為板牆立面,後為保護木構架避免長期風化毀損,改設為磚造牆身。廟內供奉天上聖母、威武陳將軍、華光大帝、臨水夫人、福德正神等眾神,神像與神龕雕工古樸細膩,尤其主祀神媽祖的塑像仍保留清秀的神韻,最邊側二處神龕也以少見的「廟中廟」形式呈現,散發簡樸典雅、古色古香的氣息。廟前廣場是平日村民休憩場域,每年中秋節都有溫馨的全村「燒塔」團聚活動。

蔬菜公園位於連江縣政府正前方,公園內地主眾多,整合不易,難以開發為商業用途,於是縣政府將周圍加以整理美化,並給它一個「蔬菜公園」的響亮名字,全世界獨一無二,位在精華商業地帶,以季節蔬菜為主的公園誕生。 蔬菜公園所生產的作物,幾乎都送至不遠處的獅子市場販賣,成為馬祖人桌上的佳餚。

馬祖天后宮位於馬祖村,是島上媽祖的信仰中心,信仰者眾,香火鼎盛。 南竿馬祖村居民口耳相傳,當媽祖之父遭逢船難,她便投海救父,卻不幸遭惡浪吞噬,屍身漂至村內澳口,後經居民發現後拾起安葬,民眾為感其孝心,以雕刻鳳紋的石棺厚葬。媽祖生前為善人間,又得地靈之利,於 9月初9在此羽化昇天。明朝時,媽祖受封為天妃,清康熙時晉封為天后,也就是天上聖母的別稱,因此供奉媽袓的廟,便命名為天后宮。 早年廟貌陳舊,民國32年和平救國軍司令張逸舟曾督飭重建,後又經多次整修,現為宮殿式建築,整體莊嚴,並且結合兩岸三地工匠共同完成,雕樑畫棟、精緻堂皇。本廟曾舉辦全縣無數場大型信仰文化活動,並經常與兩岸三地各天后宮往來會香,是馬祖香火最旺的廟宇。 每年媽祖農曆生日時,都會舉辦盛大的慶祝及繞境活動,當晚燈火通明,鞭炮聲不絕於耳,廟會氣氛濃厚。 2009年3月,馬祖籍畫家及登山家李小石,帶著媽祖金身爬上喜馬拉雅山,讓祂成為第一尊登上聖母峰的神明。該金身現在正供奉在馬祖天后宮,供信眾參拜。

西元1911年3月29日廣州爆發黃花崗之役,革命黨青年壯烈成仁,可考者有72人,其中隸屬福建連江縣者達10人之多,分別是黃炳忠、陳清疇、卓秋元、劉六符、魏金龍、胡應昇、王燦登、陳發炎、羅乃琳、林西惠等烈士。民國71年青年節,地方軍政首長為敬仰烈士們「碧血黃花」、捨身取義之精神,特興建紀念碑彰顯其事蹟,以強化當年所倡導的革命意識與復國大業。由紀念碑往下走不遠處有一「梅園」,為紀念經國先生之母毛福梅而命名,蔣緯國將軍題字,園區內栽植著梅樹,當寒流來時整個梅花催白,十分賞心悅目。

大漢據點位於南竿南方的鐵板海岸線上,與莒光島、33、46等據點控鎖著鐵板及梅石澳,形成嚴密封鎖網,控制莒光方向水道,戰略地位相當重要。民國64年,國軍基於作戰任務需要,由當時陸軍登步部隊官兵弟兄不分晝夜輪流施工;因當時設備簡陋,除用炸藥爆破外,其餘均靠人力一寸一土挖掘而成,於民國65年3月29日竣工。 據點共分3層,最上層為軍方連部,第2層設有生活圈及預備機槍陣地,最下層設有4座90高砲陣地、簡報室、中山室、庫房、儲藏室等空間;坑道寬約1.5公尺,高約2公尺,主坑道長150公尺,支坑道長為80公尺,合計230公尺。 隨著兩岸情勢和緩,因具有觀光發展的價值,國軍便將大漢據點移交給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民國95年整修完成。走入據點內,每一處槍口、砲口均面向海洋,充滿肅殺氣息,體現了國軍當年「緊扼海疆、大漢天威」之勢。遊客可從聯保廠旁步道進入,繞過據點上方,天氣好時,可以清楚的看見莒光的輪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