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牛嶼是東莒最著名的潮間帶,因島形狀似犀牛而得名。海水漲退之間,島嶼會與本島分離與接合,形成「陸連島」之景觀。該島由沙灘、泥灘和礫石灘、礁岩等不同地質組成,因莒光在福建省閩江口外,剛好是淡水和海水交界,所以蘊育出豐富的貝類及海鮮。該處盛產海瓜子(花蛤)、紫海膽、佛手、海鋼盔、紫菜、蠑螺及章魚等海鮮,種類極為豐富,口感鮮美,是公認的大自然冰箱,每逢農曆大潮期間,拾貝者絡繹其中,收穫豐碩。島上並有馬祖珍稀的海濱植物- 海芙蓉,可泡藥酒治療風濕等宿疾。島礁多為岩石構成,亦是東莒的絕佳釣場之一,不論是黑格、黑毛、鱸魚等季節性魚類,蘊藏豐富,也是釣客心中嚮往之所在。

神祕小海灣位於福正聚落通往大浦聚落途中的澳口,位在福正村南面,是近幾年才被命名的新景點。 從某個角度望去,海灣的海蝕柱與海蝕溝,令人有無限想像的空間,因此民間流傳了呂洞賓與何仙姑在此得道的浪漫故事,故又名「呂何崖」。平台右下方,有一平衡岩,傳說是玉帝的玉璽,為了鎮住呂何二仙所擺放,往平台右方遠眺山稜線,又酷似一隻石獅看守玉璽,石獅下方海平面上有一尖銳之海蝕柱,漲潮時像一隻鯊魚,退潮時又像一隻犀牛與石獅緊緊相伴。 海灣東上方有一坑洞,居民稱之為「燕巢」,是鳥類聚集之處。曾經有電視台探險節目一行人,冒險進入拍攝洞內景觀。該洞穴可以通往海邊,早年是採蚵者的捷徑。 據說,昔日馬祖列島海盜橫行,這裡曾經是島上民眾躲避海盜的最佳藏身之處。由於坑內尚遺留砲彈殼及未爆彈,建議遊客切勿冒險進入。

林頭嶼位於東莒島的南側,是東莒島週邊的三座小島之一;有別於北側的西牛嶼,於退潮時會形成連結東莒島之潮間帶,林頭嶼則是終年與東莒島遙遙相望,無法直接與東莒島相連。島上植物生態資源豐富,據植物專家調查表示,島上之多年生檳柃木,深具觀賞價值;另島上怪石林立,饒富神話故事傳奇,目前尚未開放登島,僅有部分釣友會前往林頭嶼進行垂釣,是東莒島的主要釣場之一,也是釣友兵家必爭之地。

熾坪隴遺址位在東莒島的西側海邊,遺址位置在大坪村聚落的西南角(靠近派出所),是一塊緩坡的海階平臺地。2004年夏天由在地人組成熾坪隴發堀與研究工作團隊。發現到大量陶片、石器碎片,最遠可追溯至史前時代。東莒熾坪隴遺址,是史前時代人類生活的記錄,從垂直及水平二方向來探討,位於海拔315公尺,受到地層沈降的影響,此地究竟為小型聚落遺址,亦或是墓地,農耕或狩獵地,或是器物製造場或戰場,都有待進一步研究。

到東莒,看老房子絕對是必備的行程。除燈塔下方的福正聚落,在大浦石刻旁的大浦聚落亦值得一看。福州語「浦」為小港灣之意。東莒附近海域早先盛產黃魚、鯧魚與帶魚,大浦是島上僅次於福正的第二大傳統漁村,澳口面南,為一個天然港灣,景色秀麗;聚落對面之「對面山」(又稱樓仔頂)正好可以阻擋冬季北風的入侵,故島上的居民,常依經驗法則順應季風變化改變漁作澳口,因而有「夏福正,冬大浦」的居住慣例。昔日的大浦,是一座人丁興旺的大漁村,國民政府遷台之前,聚落內民家就有50餘戶,居民200餘人,港內停泊數十艘大小漁船,村內蓋有一座白馬尊王廟,迄今170餘年,但後來由於漁業蕭條,人口外流,目前僅剩一戶居民居住。昔日的漁村榮景已成追憶,卻是遊客或歸鄉人士駐足引發思古之地。

位於東莒福正聚落旁的莒光遊客中心,仿閩東建築,與周圍的燈塔、石頭屋融為一體,是棟相當有特色的建築。 宛若度假中心一般的氣息,加上面海面山俱佳的視野,坐在遊客中心休息,閱讀旅遊資料,也成為一種享受。 莒光遊客中心不僅可以觀賞介紹影片,還提供遊玩東莒的諮詢,有機會到莒光走一遭,可別錯過這一站。 ● 服務項目 旅遊諮詢 觀光法規、旅遊安全宣導 影片播放、解說導覽 旅遊摺頁索取 ● 遊客資訊 ● 建議路線西莒:基隆、南竿福澳港、西莒青帆碼頭、青帆村、田澳村、菜埔澳、西坵村、仙洞步道、坤坵沙灘看夕陽、晚間欣賞小香港(青帆港)夜景、中正門前沙灘踩星沙 ● 注意事項 3-5月為霧季,航班較不固定,請先與航空及船務公司確認。 各離島間以海運為主,由於海象不定,須注意每日航報,建議於搭船20分鐘前抵達碼頭。 區內活動以陸域參訪為主,建議穿著輕便服飾,夏日應注意防曬,冬日應注意強風。 從事旅遊活動請注意自身安全,本區水源有限,請珍惜勿浪費。 餐飲與住宿通常於較熱鬧的村子才有提供。 拍照時請勿直接向軍事據點取景。 攜帶地區動植物出境應請相關單位開立產地證明書或填具聲明書。

在南澳七棟上方山頭,巨石寫有「東海雄風」四個字。東引鄉誌記載:「民國45年春,本島駐軍(東海游擊隊)一小艇巡邏海防,適有十數艘匪艇,侵犯我海域,被我艇擊退,凱旋返航,部隊長欣喜以寡敵眾,題『東海雄風』4字,以表我軍英勇。」站在山頭向下瞭望,南澳村莊與中柱港區,美景一覽無遺。

位於加油站旁的小徑下方,風虎角的東側海濱,因迎風面之岩體經年累月被狂風夾帶巨浪沖擊,將海濱之花崗岩地質地盤,沖刷出一條寬度逾丈的缺縫及一道海蝕門。每當風浪稍大,黝黑的岩石在風浪中若隱若現,風平浪靜時則能觀賞到岩層豐富的節理,每當霧季時,浪花滔天,則彷彿可以看到一條海龍翻騰戲水,因此得名「海現龍闕」,又稱「潛龍鬧海」。 海龍現闕位在軍營旁,一靠近就會有駐守的阿兵哥特別關注,但別擔心,只要不要太靠近,仍然可以不受打擾,享受賞景的樂趣。

西引后澳的海蝕地形相當豐富,有海蝕洞、海蝕門與海蝕柱等,是觀賞海蝕地形的最佳去處之一。海蝕洞的形成,是由於突出海中的岬角被海水沿著破碎的節理或岩層中較軟的部分,日積月累地侵蝕,崖壁被掏挖而成。若侵蝕作用繼續進行,海蝕洞被侵蝕穿透,則形成海蝕門。若海蝕門的門頂無法支撐而坍塌,或岬角的中段被侵蝕崩落,使前端岩塊與陸地分開,便形成孤立在海中的岩柱──海蝕柱。

位在西引西北角,上門流北方的礁石群,本鄉民眾稱之為「羅漢坪笨」。所謂「坪笨」者,由於該處兼具平坦礁石、海蝕溝及海蝕柱地形。從海上向該處礁石群遠眺,海蝕柱林立,狀如「十八羅漢」排列,栩栩如生,民眾又稱「羅漢柱」,因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