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仔村位於壁山山陰一北向傾斜的山谷內,谷地歷經雨水切割形成山溝縱橫。境內小橋隨處可見,馬祖方言「仔」即為「小」,故名為橋仔。昔日橋仔富漁鹽之利,曾為商業轉運港,客舟商旅往來期間,人口超過千人,是北竿第一大村。 居民在乾隆6年已開始建玄天上帝廟,自始就是對大陸商業的轉口港,商業鼎盛、漁帆林立,清中葉時期連江、長樂商幫位爭奪周邊海洋資源引起糾紛,閩浙總督府於是在塘岐、橋仔豎立鹽政碑予以規範。村落涵蓋了牛欄裡、大坪頂、下南境、南邊山等四個區。下南境指早先福州以南的族群居住之地,位於環島北路碑下方至田元帥廟一帶,過去曾有閩南人及莆田人在此居住。 橋仔大小廟宇林立,以「一村八廟」的姿態冠絕全縣,除村內中心點「三廟一體」特殊景象外,更形成「神比人多」的特殊現象。這裡可以欣賞到馬祖傳統廟宇建築的特色,以及展示橋仔過去漁業榮景的漁業展示館,都值得遊客駐足欣賞。橋仔澳口左側設有一簡易碼頭,曾是北竿更「前線」的高登、亮島的物資運補口岸。時值夏日盛季,會有固定船班供人們前往大坵島尋幽訪勝。
幽暗深邃的午沙坑道,又稱為午沙北海坑道,民國57年與南竿、東引北海坑道同時開始開鑿,坑道長達數550公尺,寬9-15公尺。規模雖不及南竿北海坑道壯觀,但同樣是昔日國軍兵工揮灑血汗,靠著十字鎬、圓鍬、鐵耙、鐵畚箕等工具,挖掘堅硬的花崗岩壁,一鑿一斧打通而成。工期歷時近3年,犧牲官兵超過百人,工程之浩大與艱辛,可見一般。 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成立後,便著手接管午沙北海坑道,將坑道內部與附近據點進行整修,並興建聯外道路與護欄,隨處可見經海蝕或風化作用形成的玄妙地質景觀,其自然地雕砌出許多生動的景緻,加上海潮的回聲,同時得到視覺與聲音的享受。 ● 遊客小叮嚀:旅客進入時,應留意潮汐,若在大潮的漲潮期間抵達,須等候退潮時才能進入參觀。
處於山海之際的螺山自然步道,早期是后澳民眾採蚵及釣客常行走的小徑。沿途因受季風吹拂影響,使植被生長受限,列為馬祖珍稀保育類的凹葉柃木(檳柃木)卻隨處可見,也因受海上東北季風長年的吹拂,產生了獨特的「風剪作用」,樹姿雅致如盆景,展現出嶙峋蒼勁之美。每年4、5月間,野百合在林木下、步道旁紛紛盛開,美不勝收,沿岸一處奇岩仿如至聖孔子,靜立海上、聽濤觀海,頗具奇趣。螺山自然步道是一條兼具健身、賞景、觀浪、磯釣等多功能步道,山靜海湧之美盡在眼前,值得您細細體驗與品賞。 ● 特別提醒:本區風勢強勁、地勢崎嶇,請多加注意自身安全。
戰爭和平紀念公園的前身為北竿大沃山,於民國92年開始進行規劃,包含06、08、12等三個據點,總面積約38.8公頃。經過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策劃建設,最後以08據點的完成畫下規劃句點,搖身一變成為全國首座以軍事與和平為概念的戰爭紀念公園,其佔地廣闊、規模壯觀,完整塑造全國首座戰爭公園的雛形。 為戰略上的保密需要,據點名稱常常以數字稱呼,06、08據點即是一例。 08據點規劃以武器陳展為主,高射炮、卡車、戰車等重武器,散落於各處,同時利用舊有營房空間做裝備陳列展示。戰爭文物展示館內展示機槍、服裝、統戰文宣等文物,所有展品都是實際使用過,形塑戰爭場域的歷史氛圍,見證當時兩岸緊張的戰爭情勢,提供遊客親身體驗戰地風光的最佳場所。 此地運用了大沃山的環境優勢及其廣大的腹地面積,建於岩壁礁石之間。前進據點所在,得先步行沿著峭壁建造的階梯而下,行走間讓人不禁繃緊神經,也顯示出據點位置之陡峭艱險。內部構造為坑道式的建築,儘管簡陋卻生活機能良好,甚至設有長官專屬臥房,可見當時在此駐紮部隊之龐大。 08據點將馬祖地區的戰爭景觀與歷史風貌縮影其中,透過介紹地區軍事經略歷史、戰爭知識與模擬環境機能而加以深入強化展現。呈現馬祖全區的歷史與軍事角色來串成一豐富的故事序列,使遊客能更深刻的體驗與瞭解馬祖在歷史潮流中所扮演的地位,將馬祖蛻變的時間歷程轉化為空間的展演,供世人遙想並傳遞世世代代。
從白沙港驅車只要三分鐘,就可以看到位在坂里沙灘旁的北竿遊客中心。北竿遊客中心提供折頁索取、北竿旅遊諮詢,還能欣賞以北竿聚落為主題拍攝的介紹影片,以便迅速補充北竿的觀光訊息。從遊客中心可以通往坂里沙灘,但目前考量顧客安全,沙灘至民國100年3月31日,暫停開放水域活動,請各位旅客多加留意。 ● 服務項目 旅遊諮詢 觀光法規、旅遊安全宣導 影片播放、解說導覽 旅遊摺頁索取 ● 旅遊資訊注意事項 3-5月為霧季,航班較不固定,請先與航空及船務公司確認。 各離島間以海運為主,由於海象不定,須注意每日航報,並於開船前15分鐘抵達碼頭。 區內活動以陸域參訪為主,建議穿著輕便服飾,夏日應注意防曬,冬日應注意強風。 從事旅遊活動請注意自身安全,本區水源有限,請珍惜勿浪費。 拍照時請勿直接向軍事地點取景。 攜帶地區動植物出境應請相關單位開立產地證明書或填具聲明書。 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旅遊諮詢專線:(0836)25630
永留嶼為東莒北方一座小島,當地漁民亦稱之為漁澳。每逢潮退時分,裸露的礫灘,正好將東莒和鄰近的永留嶼連成一片,此時村民便會三五成群沿著沙灘採拾來自大自然的恩惠,撿拾貝類、海菜,享受豐收的樂趣,保證不虛此行。
東莒當地有句俗諺:「夏福正,冬大浦」,由於大浦村位於南端,冬季時恰可抵禦東北風,而夏日吹西南風,東莒島北端的福正村最適人居,讓早期的東莒島民,就如同諺語所說,隨季節往返兩村港澳捕魚。 福正曾經是東莒最繁華的村落,但因漁獲量遞減,人口外移,往日的榮景不再,獨留一幢幢殘缺的石屋與後方東犬燈塔相伴,還有仍默默守護村莊的白馬尊王廟。 人去樓空的景象或許引人惆悵,但它所散發的幽靜之美,卻是馬祖傳統聚落所獨具的人文氣息。近年來,政府大力推動聚落保存,福正村從杳無人煙,成為珍貴的文化遺產。福正聚落的建築形式,多為簡單的二落水,亂石砌,與芹壁相比,又是另一種氛圍。
大埔石刻在民國42年被國軍發現,並訂定為三級古蹟。刻文上記載萬曆年間,宣州沈有容生擒倭寇69名,不傷一兵一卒,閩人董應舉題文於此。 大埔石刻不僅記載著名將沈有容輝煌的戰功,當地民眾更相傳,大埔石刻本身就是一藏寶圖,如果能破解字裡行間的暗示,就可以找到隱藏在東莒島某處的寶藏,各位遊客前往大埔石刻參觀時,不妨動動腦囉!
從環島北路上遠眺樂道澳水庫:位於西莒島的北方,倒三角形頂邊左方約三分之一處,初為東北向,後轉北向的開放型山谷,谷口泥沙淤積,形成澳口,稱為嘮叨澳,因名稱不雅,而取其諧音「樂道澳」。島上水源短缺,居民鑿井取水仍不敷民生使用,軍方乃選定本地區山谷築壩攔水,是兼具民生、戰防及灌溉功能的水庫。天氣晴朗時,環島北路解說牌處是一個欣賞大陸河山及夕陽的極佳地點。
蛇山,由四座海中島礁所構成,一字蜿蜒排開,宛若長蛇;又有一說,稱蛇島主峰前的海蝕地形隨海水漲退,宛若蛇之吐信,故名之。由於離西莒本島很近,往昔島上居民趁退潮時就可涉水而過撿拾貝類,但如今已被劃入燕鷗保護區。 蛇島是馬祖燕鷗保護區中,唯一位於莒光鄉內的島嶼,據調查有紅燕鷗、白眉燕鷗、蒼燕鷗及鳳頭燕鷗和「神話之鳥」-黑嘴端鳳頭燕鷗來此,因此每當夏季來臨時在賞鳥亭,便有機會見到燕鷗齊飛及在沙灘上沐浴消暑的景觀,是鳥迷口耳相傳的絕佳賞鳥景點。 退潮的時候,可以從海灘直接涉水走到蛇島,但建議避免於夏天時行走,以免驚嚇到難得來訪的燕鷗嬌客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