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集集鎮林尾里集集大橋下的集集攔河堰是全省最大的水資源調度工程,係屬於6年國建設計之水利工程,在設計上不僅多功能、多樣化,景觀雄偉、壯麗。攔河堰在濁水溪上游的獅仔頭山隘口處水源,蓄存利用以供應中南部農田灌溉引水之用,堰體長353.5公尺,共設十八座排洪閘門、四道排沙閘門及魚道一座,蓄水量約944萬立方公尺,可提供雲林離島工業區用水、下游農業用水及公共給水,功能卓著。一般遊客眼看攔河堰管理中心堂皇的建築,大概沒想到可以入內參觀吧?管理中心有3個樓層,除了辦公室之外,一樓設有服務台,有志工提供解說服務;二樓展示有關攔河堰修建緣起及各項功能介紹;三樓有不定期和水資源有關的特展;外面陽台為觀景台,還有桌椅可供歇腳;站在觀景台,一眼望去,全台灣最長的河流-濁水溪就在腳下,河床上,一叢叢蘆葦在風中搖曳,有著蕭瑟的美感;實在無法想像,在大雨過後,滔滔萬沙浪,捲起千堆雪的氣勢和猙獰面貌;若是欲窮千里目,旁邊還設置了投幣式的望遠鏡,可以看得更遠、更清楚。若到集集旅遊,不妨繞道攔河路前往參觀「攔河堰管理中心」。相關網站:http://www.wracb.gov.tw/mp.asp?mp=2導覽解說服務:049-2764031#205
如果您因為時間所限,只能選擇一個景點,那就走一趟慈恩塔吧!慈恩塔為日月潭著名的地標,位於台21甲,入口離玄奘寺約300公尺,從停車場到步道終點大約570公尺,沿途古木參天,綠意盎然,即使炎炎夏日,走在寬闊的步道上也不覺得燠熱,石板步道的設計符合人體工學原理,緩步而上,如履平地,不會感到吃力,而且每隔100公尺,在石階上刻有數字,貼心的預告還有多遠即可到達;沿途蟬聲唧唧,彷彿為訪客加油打氣;當您正抬頭揮汗時,一叢叢艷紅的扶桑花在盡頭迎接貴客光臨,轉折處即可看見一座寶塔高聳入雲,高塔下方一大片細細的白色小石子,讓人有著恍入仙境的錯覺。位於海拔954公尺沙巴蘭山(又名二龍山)上的慈恩塔,塔高46公尺,塔頂正好1000公尺,是蔣介石為感念母親王太夫人於1969年興建,1971年完工;站在塔頂視野遼闊,望向潭面,以拉魯島為界,東北方形較寬闊似日輪;西南方較狹長如月鉤,即可明白日月潭名稱的由來。當您沿著欄杆做360景觀巡禮過後,面對西方尋找潭面上的拉魯島,可以發現,對岸涵碧半島上的一座涼亭,和拉魯島、玄光寺、玄奘寺和我們所在的慈恩塔正好在同一中軸上,形成一條「幸福連線」,相傳在中軸上許下幸福之願,往往心想事成。慈恩塔對面有一座兩層樓的王太夫人紀念堂,一樓是蔣介石先生休息室,裡面擺設王太夫人遺像及簡單家具,地下一樓則是慈恩塔工程照片、設計原稿及蔣介石先生的修改手諭,顯見蔣先生對此一工程的重視。行館周圍遍植梅樹,每逢歲末,滿園梅花綻放,寒梅清香撲鼻。每年4、5月,慈恩塔也是賞螢的好所在,尤其回程時,沿階而下,兩旁草叢中螢光閃爍,一路護送訪客下山,讓大家暫時享受被簇擁的快感,真是雖南面王不易也!走一趟慈恩塔步道,既親近自然,又活動了筋骨,也飽覽日月潭的湖光山色,還聽說了有關慈恩塔的由來、傳說,一舉數得,收穫滿滿。
延續父親木器產業的夢想,40年前,工廠一路從車只仔聖誕飾品、胡桃鉗娃娃、德國風車、玻璃水球、珠寶盒和音樂盒至今,不願父親放棄這辛苦經營的產業,從小聽著音樂鈴聲長大,看著自家廠房老舊沉寂,覺得有使命感讓它振興,所以館長決定返鄉讓舊廠擁有新生命。館內提供工廠歷年來音樂盒產品展示、木器音樂鈴DIY、木器彩繪等,也擁有兒童遊戲室和戶外草坪休憩場所,歡迎蒞臨參觀。
從頭社盆地走台21線前往水里鄉,中途可以瞧見在公路的右側,有一尊相當高聳的太子爺的神像,那裡便是武登村的銃櫃天寶堂。當地銃櫃地名的由來有兩種說法,其一,在清朝時期,原住民經常在水沙連古道的土地公鞍嶺附近出草劫殺,因此清廷曾派駐營民兵,用以保護往返兩地的商旅,當時曾有彈藥庫的設置,因此稱為銃櫃。另外一種說法,清廷將台灣割讓給日本後,日月潭一帶的居民為了阻止日軍進入,於是在銃櫃附近的土地公鞍嶺居高防守,與日軍對抗,於是稱為銃櫃。天寶堂建於日據時期,以三恩主 (關公、呂洞賓、灶王爺)為主神,廟貌宏偉。民國74年秋天,太子元帥奉旨鎮守天寶堂,由於屢顯神威,於是恩主降鸞指示信眾,在廟後建一高6丈2尺7寸的太子元帥聖像,用以彰顯太子爺護石鄉民之神蹟。由於太子爺的造型相當高聳,於是成為銃櫃的顯著地標。
內湖山步道入口處位在中明村舊台21公路旁,有水巷與中明自行車道銜接,長度約560公尺,臨溪谷緩坡上升,步道有青石板梯與木棧,途中還會經過雲品酒店,可在觀景台處遠眺日月潭。沿途可見杉木及竹林,筆筒樹、巒大秋海棠等植物隨處可見,林蔭蔽日、清爽宜人,蟲鳴鳥叫此起彼落,生態十分豐富,更以春末夏初的螢火蟲最具特色。
慈恩塔步道,為台21甲縣道通往慈恩塔的森林小徑,步道由停車場沿石階漫步而上,長約700多公尺,在春末初夏的夜晚,流螢點點,是賞螢的好地方。
廣興紙寮位在南投縣埔里鎮,埔里鎮造紙的歷史可追溯至日據時代,最繁盛的時間曾多達五十餘家的造紙廠,廣興紙寮創立於民國五十四年,早期名稱為廣興製紙加工所,民國六十二年加入手工宣紙的製作,並且更名為廣興造紙廠。在機械化的衝擊之下,現今的廣興紙寮以休閒觀光為主要走向,設置一座「埔里紙產業文物館」提供造紙解說的導覽服務,還有觀賞造紙的全過程,欣賞造紙師傅的拿手絕活,以及多項的DIY活動體驗,民眾可事先上網預約。
潭南天主堂是南投縣最高的聖堂,潭南村天主教堂巨大耶穌像,是教會地標,看到山腰上的耶穌雙手大張,彷彿撫慰著受創的子民,一切的苦難已結束;依著山坡而蓋成的教堂,四周以玻璃圍成的牆面,讓長型的教堂變得開闊起來。祭台後方是座水池,光線照射下,彷彿教堂在池面上,也在水面下,意味著天主是無所不在的。以諾亞方舟的概念設計結合聖經的意涵,卻又充滿時尚感。
潭南國小,創校於西元1951年,佔地點0.38公頃,是個只有不到100個學生的迷你小學。921大地震,潭南村許多建築都被震倒,潭南國小也無法倖免;當重建團隊入駐村落時,當地居民主張「孩子是族人的希望,孩子的未來在教育」,以學校的重建為優先;經過各方充分討論之後,一致決議以傳統家屋的雛型為學校重建主軸;傳統布農家屋中央最神聖的位置「小米倉」,就是學校的圖書館,象徵知識的糧倉;圖書館外的一樓層面留有許多半戶外的平台空間,既可以展演又可以舉行祭典,充分和部落活動結合;二樓的教室則是布農少年的學習場所;高聳的瞭望台作為鐘塔、水塔、旗架等。雖然校地不大,每年在學校舉行的村運卻是部落的重要活動,賽跑是運動會的重頭戲,需要保留環狀跑道,於是校舍蓋在跑道中間的學校就此產出。質材則採用T型鋼板、霧面耐力板等現代建材,加上布農族傳統的灰黑石板,將學校融入鄉野中。用色鮮明、設計新穎的建築,徹底顛覆了國小校舍予人單調無趣的刻板印象;第一次來到潭南的訪客,常會誤以為這座沒有圍牆的建築是coffee shop。潭南國小是村民的驕傲,更是族人的希望。
親手窯位於日月潭往埔里方向,台21線公路右側,外觀頗富熱帶風味,瀏覽園區建築和裝置,可以感受主人創作的率性,粗獷的木雕,充滿原始風味,而包括展示區和餐廳的設計施工,彷彿是主人信手拈來的隨性之作,也因此,行走園區有著不受拘束的自在;到此一遊的人們,花個150元,即可捲起衣袖,享受手拉坏的快意;親子同遊,不亦樂乎。「親手窯」這個美麗親切的名字,是主人巫慈彬在開幕當天清晨四點鐘想到的,他把太太叫醒,徵得她的意見,於是中明村的親手窯就這麼創立了。巫慈彬的家,原是中明社區的遊客服務中心,也是做陶土的親手窯,一磚一瓦都是巫慈彬先生親手堆砌,包括陶土教室、樓厝、民宿,還有吊橋及涼亭,主建物上還有一幅木雕作品,講述巫先生從賣魚家的小孩一路走到今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