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教堂Paper Dome新故鄉見學園區,位於桃米生態村的東南,整個基地面積3.5公頃,在1995年的日本阪神大地震後,有位阪茂建築師為倒塌的鷹取教會建造了一座紙管教堂做為暫時禮拜的聚會所;功成身退後,現在這間象徵著地震重建意義的紙教堂,遠渡重洋來到了桃米社區,沿續它震災後撫慰人心的使命。共有五十八根紙管支撐起整個教堂,室內與室外的長管椅也都是用紙製作的,讓人們見證,看似柔軟的紙材料,竟可撐起一棟建築物;屋頂與外部是玻璃纖維浪板覆蓋,構築長方形外墻的迴廊,透光的天幕讓將紙教堂營造出神聖的氛圍。教堂一旁的「見學中心」以鋼為素材,將鋼彎曲成各種形狀,扭轉堅硬冰冷的鋼材特性,呼應著原為柔軟脆弱的紙素材所建造的堅強建築「紙教堂」,成為有趣的對比。紙教堂除了特殊活動作為展演舞台之外,並未全然執行教堂的功能,主要是凝聚居民感情與向心力的象徵意涵,因此以其外型及現在的功能,Paper Dome這個名字是似乎更貼切。園區除了兩棟風格迥異的建築之外,也不脫桃米標榜生態的特色,遍植各種誘蝶植物,陽光普照時,各個角落可見蝶舞翩翩,在人群中穿梭,好不熱鬧;兩旁的生態池,除了豐富的水生植物之外,在木作餐廳的襯托下,也營造如詩如畫的氛圍。悠遊紙教堂,除了參觀建築之美,更由其中感受人類因為災難而更顯堅韌的生命力。網址:http://paperdome.homeland.org.tw/pd/
草湳濕地面積僅約3公頃,卻有木本、草本植物二百多種以及十餘種水生植物,常年可見的鳥類、蛙類、蜻蜓及豆娘等物種豐富;是中部地區值得加強保育並提供生態教育及旅遊的寶貴溼地。區內的蜻蜓流籠、青蛙簡報室、嚇一跳橋等具有生態意象的遊憩設施,都是當地居民自發性共同製造、維修的,也是遊客的最愛。因為居民致力推動生態維護,每年四、五月間,濕地周邊螢光熠熠,是埔里地區少數賞螢的好所在;炎炎夏日,荷花盛開,田田荷葉在微風吹拂中,有如綠色波浪,令人暑意全消。不過因為溼地隱身在一片林蔭下,若無識途老馬或在地解說員引導,一般遊客常常不得其門而入。
中明村有全省唯一的孔明廟,廟右側所供奉的諸葛孔明神像,高有36尺,據說也是全亞洲最高的孔明像。孔明廟的創立,最早可以溯源到清光緒27年 (西元1901年),當時有一位石添福的庄民在自家廳堂祭祀三清道祖,並號為「明德堂」,由於神蹟顯赫,於是慢慢地成為當地的信仰中心。1924年時,由於神壇簡陋而且空間狹窄,因此在信眾的倡議下改建新廟,這時除了原有的三清道祖之外,還加奉了諸葛孔明及北極玄天上帝等神祇。1971原廟殘破不堪,另擇地興建,在幾位地主捐獻土地的協助下,新廟在民國1979年動工興建,並正式改廟名為 「啟示玄機院」。
梅荷園位於涵碧步道入口處,為蔣介石先生當年駐蹕日月潭,隨扈憲兵的崗哨要塞,以憲兵梅荷精神象徵命名。九二一地震之後,管理處規劃成為景觀眺望台,往年在水社碼頭附近湖面施放煙火時,梅荷園佔居高臨下的地利,成為觀賞花火的最佳據點,為提供在日月潭住宿的遊客夜間另類休閒活動。梅荷園於2011年開放給民間餐飲業經營簡餐及酒吧,日光湖畔已將梅荷園規劃成多功能的景觀餐廳,服務內容包含了:日月潭的阿薩姆紅茶相關產品,亦有咖啡、品茗及夜間酒吧等冷熱飲服務。另外在餐點上,在專業大廚的研發特有地方食材及醬料中,將推出多樣特色創意料理,以其獨特的料理手法結合日月潭天然的宜人景色,將是旅客一飽日月潭眼福及品嘗美食佳餚的很好選擇。另外也可在回程之時到二樓紀念品伴手禮店,選擇紀念品帶回贈送家人好友!也可留做回憶紀念,真是一舉兩得!離開前記得向服務人員要張祈福許願卡,梅荷園內有百年桂樹及許多梅花樹,為此特別規劃了楣(梅)過貴(桂)到,以兩棵梅樹及桂樹給旅客祈福許願。讓來到的每位旅人滿載幸福與好運,帶回美滿回憶。
添興窯位於美麗的綠色隧道旁,建於民國45年,是一座風格獨特的老蛇窯,是台灣現存仍以產作為主、歷史最悠久的窯場。第三代窯主林清河先生除了堅持本業,並且勇於創作,在國內陶藝家中,佔有一席重要之地。目前添興窯以多元陶藝文化園區方式經營,也是台灣地區首家「全方位陶藝園區」;除了陶藝品產銷為主要業務外,特別配合「集集綠色隧道」及以50年陶藝經驗推出多元化的陶藝之旅,供國人做為深度文化旅遊。相關網站:http://www.tensing.com.tw/
涵碧步道的起點為梅荷公園,步道全長約 1.5公里,平緩蜿蜒、環繞涵碧半島水濱,穿梭於林蔭花木中,是老少咸宜的大眾化路線。階梯由素樸的石塊砌成。在步道邊,涵碧樓下方有一個早期專為蔣介石先生所建造的碼頭,碼頭邊還設有警哨亭防止一般人靠近,而現在已成為歷史景點。清晨漫步其中,可見五色鳥、山紅頭、繡眼畫眉等鳥類活躍林間。行至潭畔碼頭可盡覽慈恩塔、拉魯島及群山綠水美景。育樂亭是遠眺青龍山脈以及拉魯島的最佳地點,仔細觀察可以體會傳說中青龍搶珠的地理奧妙,而正對著潭中的拉魯島和青龍山上的玄光寺、玄奘寺,以及沙巴蘭山頂的慈恩塔形成一條「幸福連線」,許多遊客喜歡在這裡許下幸福之願。步道兩側還栽種蔣夫人最喜歡的桂花、梔子花等香花灌木,由步道遠眺日月潭,水面如鏡,倒映朦朧山色,風光旖旎。蔣介石伉儷生前時常漫步於涵碧步道欣賞日月潭的美景。這裡曾接待許多國內外知名人物,在近代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成立於1979迄今已有30年歷史的「埔里造紙」,在創辦人張慶祥先生秉持著「用心做好每一張紙」的經營準則之下,以優越的造紙技術將成果行銷至世界60幾個國家。在造紙龍裡,您看到的不在只是一張紙的完成,而是紙張運用在生活中的多元可能性,以及所呈現出的動人溫度。「造紙龍手創館」館區佈置全部以「紙」為素材,大量運用手創館己身製造的產品來做設計,將紙張一一應用到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希望每一位來訪的朋友能在此親身體驗「紙」的豐富多變。
九二一大地震週年時,眼見大多數地震遺跡皆被清除,桃米社區幹部興起利用當地廟宇福同宮活動中心,將村內文物保存下來的構想,成為台灣第一個社區型的震災紀念館。館內除了地震遺跡,還收藏桃米歷史資料、文物及重建的點滴,是社區新的文史重心及新地標,也是桃米社區的遊客中心;屋頂上一隻展翅的蜻蜓象徵桃米村災後的蛻變。電話:049-2918030傳真:049-2914149
集集火車站建於西元1933年,是一座以檜木建造的古老車站,可說是集集鎮的地標,也是鐵路集集支線上最知名的站點;曾因921地震損毀,完成重建後的火車站,不但恢復舊觀,並且帶來大量人潮。早期的集集支線主要是運載建造發電廠的工程材料,後來隨著地方繁榮,集集支線開始兼負起沿線旅客及農產、集集火車站木材等物資的傳輸功能,更是見證鐵路支線經濟價值的活古蹟,在懷舊鐵道中特色十足!1994年,在鐵路局與鎮公所的合力推展下,集集支線的小火車轉型為觀光彩繪列車,假日時遊客絡繹不絕,讓集集重現早年的風光。來到集集火車站除了體驗鐵道文化與飽覽沿途秀麗的景緻,更能感受當地居民「打斷手骨顛倒勇(台語)」的韌性。車站斜對面有一部已除役的蒸汽火車頭,為集集支線小火車的風光歷史做見證;遊客喜歡在此拍照,作為「到此一遊」的紀念。
位於名間鄉與集集鎮之間,長達4.5公里的樟樹公路,就是遠近馳名的集集綠色隧道,這些種植於1940年的樟樹,根據當地耆老回憶,當年為了照顧這些樟樹真是煞費苦心,每天必須遠從溪流挑水澆灌,以免樹木枯萎而受罰;如今這些樟樹枝葉茂盛,夾道成蔭,騎著腳踏車,悠遊其間,好不愜意;尤其是炎炎夏日,一點也不會感受到驕陽的炙熱,真是「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啊!路旁是觀光鐵道,小火車緩緩經過,更添詩意,是許多遊客攝影留念的好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