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魯島,日月潭的地標,傳說是邵族最高祖靈的居處,也是邵族早期的聚落之ㄧ,南投縣政府指定拉魯島為邵族祖靈聖地,以表對邵族人的尊重, 2000年邵族人在島上種下茄苳樹,象徵卲族子孫世代文化綿延不絕,拉魯島到現在仍有其神聖性和象徵的意義,邵族人相信他們的最高祖靈就是居住在拉魯,依照傳統,凡是想學做「先生媽」(邵人對傳統祭師的稱呼)的婦女,都必須由資深的先生媽陪同,乘船登上拉魯島,去感受最高祖靈的啟示,得到應允之後才算是取得入門資格;由此可見,拉魯島在邵族人心目中的神聖地位。然而拉魯島在不同的年代和背景中,還有其他幾種不同的稱呼;清朝文獻稱「珠嶼」、「珠山」、「珠仔山」;日本人稱為「玉島」等,國民政府則稱為「光華島」,意為「光耀中華」。1978年南投縣政府在光華島上設置了「月下老人亭」,供遊客膜拜祈願,每年舉行的「水上集團結婚」總吸引不少情侶來參加。1999年 921地震後,月下老人已移至龍鳳宮供奉。而「光華島」也正名為拉魯島(Lalu)。

明新書院位於集集鎮永昌國小東邊,光緒9年由總理陳長江籌建於集集街,11年11日完工,立「掌握文衡」匾為記,光緒34年遷建於現址,時在柴橋頭庄,並且改稱「崇德堂」,廟地為日人原什太郎捐獻,內供奉文昌帝君和紫陽夫子,正殿旁過水間有地藏王菩薩神殿及開廟恩主神位,是為義學,是集集文化之地 。(圖片提供:交通部觀光局)明新書院建築型式為講堂與齋舍間有翼房,以正殿為中心,廟前埕地坪為石皮鋪面,兩廂房有花台與綠樹,惜字爐位於正殿前西邊,後園及側園有四時花木、假山、飾石、塑像;空曠處陳列民俗文物:石磨、酒醰、犁、簔衣、石臼、製茶車…等,尤以牛車運甕一景稱奇,環境清幽,望西而立,夕陽西沈,落日餘暉,令人湧思亙古情愫。正殿為講學所在,殿宇高聳,屋頂脊樑上以童子馭麒麟飾,栩栩如生,兩側置龍一對,花草、四腳綴飾,左右對稱,表情生動。明新書院於民國七十四年奉內政部核定為三級古績,修護皆依古貌建材,日式風格,是日治史實的證明,然而其簡樸古拙的格局,是漢族移民屯居的精神所在。

明潭水庫位於水里鄉與魚池鄉交界處的水里溪河谷中,131線公路旁,為利用水里溪河谷地形建築大壩,用以儲蓄日月潭發電後之尾水的人工湖泊。明潭水庫下池壩是混泥土重力壩,水庫呈灣鐮刀型水域,儲水量1200萬立方公尺,每日水位變動28公尺,形成奇特的湖泊潮汐現象,晨曦時,雲霧嬝繞別有一番出塵脫俗的情境。湖面在公路下方,所以不論由公路上向下眺望湖景,或到湖濱一親芳澤,都能深深感受到這裡山清水明幽靜的閒逸氣質。【古隧道與水橋】日本人將日月潭第一發電所(門牌潭發電所-也就是大觀一廠)發電後的尾水再發電,利用壓力隧道接引,經過藤仔坑溪(電仔坑溪)時需越溪而過,遂建造一座水路橋,水越橋後再進入山脈壓力隧道流往日月潭第二發電所(鉅工電廠)堰堤;漕道高4.7公尺,寬4.8公尺,長60公尺,兩側各有5個溢水口,豐水期時,電廠為調節水位,放流大量尾水,水自溢流孔滿出,以落差12公尺的高度,形成十道美麗的飛瀑,相當壯觀;不過這個畫面只有在夏季雨水充沛時,偶而呈現的景象,必須運氣夠好,才有緣得見。1919年,日本政府為興建第一發電所,拓建集集支線鐵路至門牌潭發電所,鑿建隧道,隧道長280公尺,高約4.5公尺,寬約5公尺,依山型穿鑿略呈S型,壁面有六個「避車孔」,以便火車來時供人避車之用。1934年電廠完工後,門牌潭至車埕間的鐵道拆除,變更為公路,隧道保留;明湖水庫興建,公路成水潭,隧道不再有人車通行,隧道成為發電廠古蹟。古隧道雖歷經90餘年仍然屹立不搖,是外地遊客尋幽訪勝的好去處;但因隧道中並無照明設備,而且荒廢日久,已成台灣夜葉鼻蝠的棲息地,若打算入內探秘,別忘了帶手電筒及口罩,以確保安全與衛生;並請勿喧嘩,以免驚擾了休息中的住客。

電力產業化-白煤變黃金日月潭為台灣水力發電重鎮,近八十年來,台電先後在日月潭及水里溪畔建大觀、鉅工、明湖、明潭、水里等電廠,以及供抽蓄水力發電之用的明湖、明潭水庫,車埕毗鄰的電廠、水庫密度之高為世界上所罕見,遊客參訪各電廠和水庫,可以體驗「水力變電力」的寫照,並從中學習到如何珍惜資源,進而以宏觀的視野來永續利用並愛惜大自然的資源。日月潭真來電日月潭位處台灣地理中央位置,地理形勢相當優越,風景秀麗,遠近馳名,擁有慣常式與抽蓄式水力發電資源,使日月潭躍居為台灣水力發電的重鎮,總裝置容量2768.3千瓦,佔台灣水力發電的62%,被譽為「白煤變黃金」的最佳寫照,現今提倡節能減碳與再生能源,日月潭正是知性旅遊的最佳園地。明潭鉅工分廠(日月潭第二發電所、鉅工發電廠)利用日月潭第一發電所放的水,經過4,409公尺長的引水隧道,與統櫃溪水匯合,引入統櫃調整池蓄水,以123.6公尺位能來發電,產生43.5千瓦的電量。此一工程於1935年12月興工,至1937年完工,原名日月潭第二發電所,1963年1月由蔣宋美齡女士取名為鉅工發電廠,1999年3月與明潭電廠合併,現稱明潭鉅工分廠。明潭電廠(明潭抽蓄發電廠)為國內第二座抽蓄發電工程,也是台灣有史以來最大的水力發電工程,以日月潭為上池,明潭水庫為下池,1987年9月興工,1993年至1994年間六部機組陸續商轉,係利用380公尺的落差來發電,推動六部發電機組,總裝置容量1,602千瓦,為世界上少數幾座巨型抽蓄水力發電廠之一。

松柏崙曾是邵族祖先登陸往返埔里社「收番租」的路線,更是他們袁姓氏頭目祖靈祭的重要場所。在日月潭未蓄水時,是重要的挑鹽古道,步道臨潭處設有挑夫雕塑意象。步道入口位在文武廟與孔雀園之間,從蜿蜒曲折的密林小徑抵達展望台,沿途可盡情欣賞原生草木、蟲鳥生態與潭畔的浮田、漁舟。

武昌宮主祀北極玄天上帝,在民國12年時建廟,深受當地信徒的倚賴,民國79年,有信徒捐出土地興建廟宇,民國88年剛完成,卻遇到了921大地震,因其位於震央,新建的廟宇從兩層樓塌陷至一層樓。目前塌陷的舊廟宇,並沒有拆掉,廟方打算將此處建為921地震館;新建的廟宇就蓋在前方,尚未完工;神像暫時奉祀於對面鐵皮屋中,因為有不少神蹟顯靈的傳說,所以香火鼎盛,信徒都紛紛來此參拜。

頭社盆地海拔六百餘公尺氣候溫和涼爽,盆地原本也是一處淺湖,後來因為泥沙淤積等因素,於是水潭慢慢地消退而形成泥炭土盆地。這種特殊的環境,雖然讓早期來到頭社開墾的先民不必為了尋找灌溉水源而傷腦筋。但是卻也在耕種方面吃足了苦頭;因為田地屬於泥沼地,體積較大的牛隻一進入便會深陷其中,因此根本無法幫忙耕田,所以必須完全藉由人力來耕種,非常辛苦。為了要改善這種狀況,頭社當地的先民遂在農閒之時,利用牛車搬運山土來填實泥沼地,以利耕作;但是時日一久,竟然形成上層是土,底下仍是水澤的怪現象。根據當地耆老表示,早期在頭社盆地的田地上用力踩踏或跳動,附近的地都會跟著抖動,十分有趣,因此活盆地又有「曼波田」之稱;另外用4、5公尺長的竹竿往較鬆軟的地面插入,整根竹竿會沒入土裡,相當奇特。特殊的泥炭土地質,清澈的泉水終年不斷,較深的水域即有大型的河蚌,並有與河蚌共生的高體旁皮與台灣石鮒,色彩非常美麗。較淺的水域則有蜆的蹤跡。其他魚類如台灣馬口魚、鯽魚、七星鱧、鯉魚、羅漢魚、青將魚、條紋二鬚鲃等數量亦多。濕地中還有許多珍貴的水社柳,樹梢還有白鷺鷥族群群起飛舞,十足鄉村風情。此地自然生態資源非常豐富,螢火蟲、蜻蜓、豆娘、蛙類、甲蟲、竹節蟲、螳螂、鳥類、魚類、貝類等數量甚多。歷經數千年的水草生長與淤積交互作用,盆地有一大片面積廣達五十公頃深達數十公尺的泥炭土濕地,因沼澤環境有機物難以分解,故有泥炭的形成和積累。泥炭是全世界最廣泛最重要的有機質培養材料,早在18世紀就已被用在蔬菜及植物生產上也有相當多研究,頭社盆地擁有如此優質的地形和地質,真可謂得天獨厚。泥炭土地質鬆軟,以前種植水稻時許多地方需要鋪上竹竿才不至陷入,九二一地震之後盆地大幅下陷遇大雨即易淹水因而大部分處於休耕狀態,泥炭土表層也因缺乏灌溉而結成硬殼,站在上面還可以明顯感受地面晃動的感覺,在有湧泉持續供應水分的地方則不但未結成硬殼,還因泥炭土浮在水上並長滿水草而變成水床般的特殊地貌,行走其上搖晃不已,此即聞名遐邇之曼波田(位於頭社紅木農莊正前方)。九二一地震當天晚上盆地中央有一段產業道路更因地震而沉入數十公尺深的湖底,活盆地的地質特性在此顯露無遺。走一趟頭社,感受活盆地的律動,將是今生最難得的體驗。◎紅木農莊提供泥炭土濕地體驗、中英文生態教學講解導覽及盆地腳踏車之旅,歡迎洽詢聯絡電話:(049)2861831;0920838026網址:http://rwcbnb.com/◎日月潭頭社活盆地導覽解說及草本手工香皂DIY製作,請聯絡日月潭頭社活休閒業區聯絡電話:049-2861789

一個疼愛兒子的父親,為了兒子,動手打造超過四公尺高的機器人,圓寶貝兒子的金剛夢,後來陸陸續續完成了柯博文與大黃蜂後,基地主人便開放參觀工作室,也讓台灣許許多多金剛迷,可親眼目睹真實金剛,如此用心打造的夢想園地,怎麼能錯過呢!

每年的5-9月是最佳賞蝶季節,位於日月潭青年活動中心旁的蝴蝶園,木棧道依山坡地形蜿蜒而上,沿途種植蝴蝶幼蟲的食草及蜜源植物,引來蝴蝶翩翩飛舞;步道上的解說牌有各種蝴蝶和植物的豐富資訊,園區內有蝴蝶網室、水生植物生態池等,佔地約0.8公頃,可自由入內參觀,是中小學生戶外教學的最佳場所。

青龍山脈以及象徵龍珠的拉魯島,有著許多的傳說故事,步道起點為玄光寺碼頭,終點為慈恩塔,大致沿著稜線緩步上升,風景優美秀麗。玄光寺前的廣場視野極佳,拉魯島、涵碧半島、水社聚落景觀盡在眼前。步道沿途有運用日月潭高溫高濕特性而設計的苔蘚雕塑,如:山門、小沙彌、經書以及心經植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