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堂是白色羅馬列柱式建築風格,素樸典雅,內設紅檜座椅,是蔣介石伉儷到日月潭時作禮拜的專屬教堂。耶穌堂隨著威權時代的終結,已卸下神秘面紗,一般民眾在開放時間內可前往參觀,也可以依程序申請在此舉行宗教儀式婚禮。婚禮預約:由轄區內飯店或駐堂牧師一個月前代為提出申請。
耶穌堂是白色羅馬列柱式建築風格,素樸典雅,內設紅檜座椅,是蔣介石伉儷到日月潭時作禮拜的專屬教堂。耶穌堂隨著威權時代的終結,已卸下神秘面紗,一般民眾在開放時間內可前往參觀,也可以依程序申請在此舉行宗教儀式婚禮。婚禮預約:由轄區內飯店或駐堂牧師一個月前代為提出申請。
親手窯位於日月潭往埔里方向,台21線公路右側。親手窯外觀頗富熱帶風味,瀏覽園區建築和裝置,可以感受主人創作的率性,粗獷的木雕,充滿原始風味,而包括展示區和餐廳的設計施工,彷彿是主人信手拈來的隨性之作,也因此,行走園區有著不受拘束的自在;到此一遊的人們,花個150元,即可捲起衣袖,享受手拉坏的快意;親子同遊,不亦樂乎。「親手窯」這個美麗親切的名字,是主人巫慈彬在開幕當天清晨四點鐘想到的,他把太太叫醒,徵得她的意見,於是中明村的親手窯就這麼創立了。巫慈彬的家,原是中明社區的遊客服務中心,也是做陶土的親手窯,一磚一瓦都是巫慈彬先生親手堆砌,包括陶土教室、樓厝、民宿,還有吊橋及涼亭,主建物上還有一幅木雕作品,講述巫先生從賣魚家的小孩一路走到今天的故事。
車埕位於南投縣水里鄉明潭壩頂下方, 日治時代為了輸出埔里糖廠所產的蔗糖,於1916年修築埔里至車埕的輕便車鐵道,後來為因應日月潭第一發電所(大觀發電廠)的興建,便拓寬車埕至二水間的七分車鐵道匯入西部幹線,1922年完工,成為今日的集集鐵路支線;工程技師、建築工人再加上輕便車的客貨運,為車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熱鬧景象;由於車埕的地勢平坦、腹地廣大,當時由埔里運出的蔗糖皆在車埕裝車轉運,常有上百台的輕便車停放於此,於是有人以閩南話稱之為「車場」,因此這裡就叫做車埕;直到1937年電廠完工,工程人員撤離,讓車埕這個小鎮又恢復原來的平靜。車埕是集集鐵道的終點站,也是一個與電廠為鄰的小型村莊,在水里溪沿線總計有大觀抽蓄電廠分大觀一廠、大觀二廠、明潭抽蓄電廠、水里電廠及鉅工分廠,其密度之高全台罕見,因此使得車埕與水力發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除此之外,車埕在木業發展方面也有一段十分輝煌的歷史。車埕火車站建於日治時代,是集集支線鐵路的終點站,集集線全長29.7公里,是台鐵支線中最長的一條鐵路,從二水站上車,飽覽沿線風光,在穿越第五座隧道後,視野從隧道裡的一片漆黑,到眼前藍天綠林的豁然開朗,有如進入桃花源般的意境,因而又有「秘密花園」之稱。現在的車埕站風貌,是經歷921地震的嚴重毀損後,由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管理處使用原木重建而成的,連站前的空地也使用原木鋪設,極富特色。車埕現正積極發展觀光,計劃以鐵道、電力、木材和酒莊產業為推動主軸,希望再造往日榮景。相關網站:1. 林班道體驗工廠(木工DIY)網 址:www.grove.com.tw地 址:南投縣水里鄉車埕村民權巷101-5號電 話:049-277-7462傳 真:049-277-0722E-mail: contact@grove.com.tw
拉魯島,日月潭的地標,傳說是邵族最高祖靈的居處,也是邵族早期的聚落之ㄧ;於不同的年代和背景中,還有其他幾種不同的稱呼;清朝文獻稱「珠嶼」、「珠山」、「珠仔山」;日本人稱為「玉島」等,國民政府則稱為「光華島」,意為「光耀中華」。1978年南投縣政府在光華島上設置了「月下老人亭」,供遊客膜拜祈願,每年舉行的「水上集團結婚」總吸引不少情侶來參加。1999年 921地震後,月下老人已移至龍鳳宮供奉。而「光華島」也正名為拉魯島(Lalu)。南投縣政府指定拉魯島為邵族祖靈聖地,以表對邵族人的尊重, 2000年邵族人在島上種下茄苳樹,象徵卲族子孫世代文化綿延不絕。拉魯島到現在仍有其神聖性和象徵的意義,邵族人相信他們的最高祖靈就是居住在拉魯,依照傳統,凡是想學做「先生媽」(邵人對傳統祭師的稱呼)的婦女,都必須由資深的先生媽陪同,乘船登上拉魯島,去感受最高祖靈的啟示,得到應允之後才算是取得入門資格;由此可見,拉魯島在邵族人心目中的神聖地位。
位於頭社盆地南邊的三聖宮,奉祀三山國王為主神,廟貌雖然談不上宏偉壯觀,但是卻顯得古色古香,是頭社地區的信仰中心。根據資料的記載,三聖宮的三山國王原本是分散奉祀在民宅之中,早期對於防番害及求雨方面相當靈驗,因此居民倡建廟宇,以作為庄民共同祈求祭拜之用。頭社一帶原本屬於水沙連原住民的領域,至今當地仍有「番仔墓」「番仔店」等地名為證,因此早期前往開墾的漢人常常會遭到原住民的侵擾殺害,為此,墾戶遂移請三山國王前來作為守護神,從此以後,據說每當有原住民出現於附近的山頭時,三山國王便會顯靈率兵士作操練狀,用以嚇退原住民.使得庄民得以安居樂業。三山國王具有濃厚的客家色彩,大都出現在客家聚落裡,但是頭社地區卻以閩南人為主,而且當地居民還將三尊山神改稱為 「三仙國王」,顯得相當奇特。
雙龍瀑布位在部落東北方陡峭的山壁上,分為上瀑及下瀑,有如雙龍在天,故名。從天主教堂出發前往雙龍瀑布需約60分鐘,沿途可觀賞雙龍聚落與梯田之美,前往瀑布的林間小徑兩旁種滿山櫻、梅樹,花開時節,淡淡的花香撲鼻而來,稍解行進的辛勞。途中有座線條優美的長吊橋,令人好奇不知通往何方?原來這座引人遐思的長橋,是屬於輸送飲用水的水管專用,只有維修人員才可踏上禁地,一般人無緣接近。還有一道流水湍湍的水圳,雖然不寬,水勢卻很強勁,氣勢磅礡,它是供應全村農作的灌溉用水;美麗的雙龍瀑布源頭,攸關整個部落的民生大事。轉入有「黑森林」之稱的峽谷下游瀑布區,轟轟的瀑布聲由小而大;欣賞水勢浩大、順著山壁奔洩而下的瀑布,享受水霧帶來的沁涼,俗世的塵埃已被洗滌殆盡;拜訪雙龍瀑布後,感覺自己也是「一尾活龍」喔。
明潭水庫位於水里鄉與魚池鄉交界處的水里溪河谷中,131線公路旁,為利用水里溪河谷地形建築大壩,用以儲蓄日月潭發電後之尾水的人工湖泊。明潭水庫下池壩是混泥土重力壩,水庫呈灣鐮刀型水域,儲水量1200萬立方公尺,每日水位變動28公尺,形成奇特的湖泊潮汐現象,晨曦時,雲霧嬝繞別有一番出塵脫俗的情境。湖面在公路下方,所以不論由公路上向下眺望湖景,或到湖濱一親芳澤,都能深深感受到這裡山清水明幽靜的閒逸氣質。【古隧道與水橋】日本人將日月潭第一發電所(門牌潭發電所-也就是大觀一廠)發電後的尾水再發電,利用壓力隧道接引,經過藤仔坑溪(電仔坑溪)時需越溪而過,遂建造一座水路橋,水越橋後再進入山脈壓力隧道流往日月潭第二發電所(鉅工電廠)堰堤;漕道高4.7公尺,寬4.8公尺,長60公尺,兩側各有5個溢水口,豐水期時,電廠為調節水位,放流大量尾水,水自溢流孔滿出,以落差12公尺的高度,形成十道美麗的飛瀑,相當壯觀;不過這個畫面只有在夏季雨水充沛時,偶而呈現的景象,必須運氣夠好,才有緣得見。1919年,日本政府為興建第一發電所,拓建集集支線鐵路至門牌潭發電所,鑿建隧道,隧道長280公尺,高約4.5公尺,寬約5公尺,依山型穿鑿略呈S型,壁面有六個「避車孔」,以便火車來時供人避車之用。1934年電廠完工後,門牌潭至車埕間的鐵道拆除,變更為公路,隧道保留;明湖水庫興建,公路成水潭,隧道不再有人車通行,隧道成為發電廠古蹟。古隧道雖歷經90餘年仍然屹立不搖,是外地遊客尋幽訪勝的好去處;但因隧道中並無照明設備,而且荒廢日久,已成台灣夜葉鼻蝠的棲息地,若打算入內探秘,別忘了帶手電筒及口罩,以確保安全與衛生;並請勿喧嘩,以免驚擾了休息中的住客。
孔雀園飼育兩百多隻孔雀以及山雞、台灣藍鵲等約一百多隻珍貴禽鳥。孔雀開屏是雄孔雀的專利動作,豎起尾羽,展開成扇狀,除了具求偶功能之外,在必要時也是向外敵示威的動作,看在人們眼裡,卻顯得雍容華貴,儀態萬千;不過,孔雀們下雨天是不出勤的,以免影響其健康和美麗。
由部落開車經農路,迂迴上坡至一製茶廠,眼前一望無際,阡陌數里的茶園,因為並無樹木雜草遮蔽,居高臨下遠眺日月潭面、步道及各項設施,歷歷在目,別有一番意境,這就是村民口中的「後花園」。不過山徑狹窄,並且崎嶇不平,普通轎車底盤太低,一不小心可能被石頭或突起的泥土卡住底盤,若無嚮導帶路,切忌貿然前往,否則恐怕得不償失。
紙教堂Paper Dome新故鄉見學園區,位於桃米生態村的東南,整個基地面積3.5公頃,在1995年的日本阪神大地震後,有位阪茂建築師為倒塌的鷹取教會建造了一座紙管教堂做為暫時禮拜的聚會所;功成身退後,現在這間象徵著地震重建意義的紙教堂,遠渡重洋來到了桃米社區,沿續它震災後撫慰人心的使命。共有五十八根紙管支撐起整個教堂,室內與室外的長管椅也都是用紙製作的,讓人們見證,看似柔軟的紙材料,竟可撐起一棟建築物;屋頂與外部是玻璃纖維浪板覆蓋,構築長方形外墻的迴廊,透光的天幕讓將紙教堂營造出神聖的氛圍。教堂一旁的「見學中心」以鋼為素材,將鋼彎曲成各種形狀,扭轉堅硬冰冷的鋼材特性,呼應著原為柔軟脆弱的紙素材所建造的堅強建築「紙教堂」,成為有趣的對比。紙教堂除了特殊活動作為展演舞台之外,並未全然執行教堂的功能,主要是凝聚居民感情與向心力的象徵意涵,因此以其外型及現在的功能,Paper Dome這個名字是似乎更貼切。園區除了兩棟風格迥異的建築之外,也不脫桃米標榜生態的特色,遍植各種誘蝶植物,陽光普照時,各個角落可見蝶舞翩翩,在人群中穿梭,好不熱鬧;兩旁的生態池,除了豐富的水生植物之外,在木作餐廳的襯托下,也營造如詩如畫的氛圍。悠遊紙教堂,除了參觀建築之美,更由其中感受人類因為災難而更顯堅韌的生命力。網址:http://paperdome.homeland.org.tw/p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