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步道的入口處就可鳥瞰里佳全村,木棧步道方奇旎風光盡收眼底,沿途可欣賞部落景觀(家家戶戶圍牆種植著山蘇花、崖薑蕨和石槲蘭等各色花草)、楓樹林及竹林,步道的最底端即可前往里佳生態親水區。

沿途可聽見栗背林鴝、酒紅朱雀、金翼白眉、白耳畫眉等鳥聲啾啾,或在春季盛開之櫻花枝頭上則可發現煤山雀、青背山雀、紅頭山雀、火冠戴菊和冠羽畫眉等蹤影。

步道上空常有「占卜鳥」繡眼畫眉盤旋覓食,依鄒族傳說,族人早期打獵或出征前,都要在當地涼亭聽清晨第一聲鳥鳴,如果叫聲很急促,代表不祥預兆,不宜出門,這種聽鳥聲占卜儀式,是鄒族長久來遵循傳統,因而取名「鳥占亭步道」。步道位在海拔一千一百餘公尺高山,兩側林木扶疏,綠意盎然,倘佯其中,吸取森林中的芬多精,步道高低落差不大,全程走完約四十分鐘,適合全家旅遊,還可順道走訪附近別具意義的達邦「庫巴」,及充滿神秘色彩的祭屋。

瑪雅斯比傳統祭典是阿里山鄒族最重要的祭典,達邦和特富野兩村輪流在村落中的庫巴場地舉行。

日治時期,鄒族人和日本的關係相當良好,鄒族人稱日人為「maya」,達邦地區是日本人最早設立「番童教育所」的原住民部落,是鄒族現代教育的濫觴。日警官舍是全台唯一位在原住民地區的「別館」,用來招待前來視察的高階官員。光復後曾為鄉長官邸,數年前重新整修,現在為阿管處遊客服務站,長期有阿管處志工駐守為民眾解說,民眾踏青千萬別錯過這幢歷史遺蹟。

近數十年來由於公路的開通,此步道已喪失交通行旅功能,但步道路徑旁的竹林、原始森林、巨藤、老茄苳樹綠意盎然,溪流生態豐富,戰功石記載著驍通善戰的事蹟,值得您前來細細品味漫步。

原稱米洋溪步道,全長約2.3公里,蜿蜒米洋溪畔,天性開朗的鄒族村民取「米」、「湖」(底)諧音,命名為「迷糊步道」。步道裡有多處涼亭,雨季時節小坐片刻,聽溪水潺潺,十分舒爽;即非雨季,竹林步道裡亦充滿涼蔭,走來輕鬆暢快。北側出口在台18線66k處,景觀優美,並設有停車場及廁所;南側出口在阿里山戶政事務所旁,出口附近是「獸泉」,相傳為早期出泉水的地方,或者可前行至樂米吊橋後直行可通福山古道。

福山古道的前段又稱達那巴娃那古道,步道大致與柏油路平行,視野寬廣,可遠眺曾文溪谷、特富野聚落。後段是生態觀察的精華區,全程蜿蜒於海拔1000-1400公尺的密林與溪谷,景觀原始豐富,不僅植物林相豐美,鳥聲蟲鳴更是不絕於耳。中低海拔的鳥類,如五色鳥、藪鳥、山紅頭、冠羽畫眉、白耳畫眉,經常探出頭來探望,鳥況極佳。

經過一百年來的生態演替,在園區內,已經可以觀察台灣特有種植物,有山肉桂、木薑子、台灣苧麻、苦楝、台灣紅櫸木、台灣櫸木、台灣蘆竹等;且在四周亦可尋找紅山椒鳥、黃腹琉璃鳥、寬嘴鶲等蹤影,或親聞山櫻花、山芙蓉的清香,或漫步吊橋,值得大眾前來細細品味青山綠水的好去處。

目前規劃的步道可分兩段,前段係從停車場到石盤谷休息涼亭,行經吊橋、石板步道,沿途景色壯麗。尤其從橋上俯瞰,可充分感受巨石林立的震撼力。休息涼亭一帶營造得有如空中花園,不僅林木參天,鳥語花香,樟葉槭上還栽植了文心蘭、螃蟹蘭,加上野生的山蘇、愛玉、崖薑蕨,攀附在山麻黃、槭樹上,景色清新秀麗。樹下幾池人工水塘,映照滿山的綠意,也為鳥兒提供水源。這裡的鳥況頗佳,清晨時分,經常可見山紅頭、藪鳥、灰喉山椒鳥、冠羽畫眉、山雀科鳥類在那兒呼朋引伴。後段從休息涼亭上行,可上溯至石盤谷瀑布群,欣賞大峭壁與瀑布的美景。如果體力不錯,不妨繼續前進,深入至楓之谷瀑布。沿途竹林、次生林與原始林混雜,愈往內行,景觀愈是原始、壯麗,鳥況也更好,並行經天然粽葉林、九芎藝術林與大峭壁等景點。粽葉林的粽葉,又名山豬耳、蜘蛛抱蛋,散發粽香,是臺灣真正的粽葉,當地人常以這種植物的葉子來包粽子。九芎藝術林則有數棵奇形怪狀的九芎形成的天然藝術造景,像蚱蜢與蜈蚣、鹿角叉、飛蟻展翅、蜘蛛王等,令人稱奇。大峭壁垂直數十公尺,備有繩索供人攀爬。楓之谷瀑布,是此行最後一站,山谷裡長有野生的楓樹,每當深秋時節,楓葉轉紅落入溪裡,最是優美,楓之谷瀑布也因而得名。從停車場至楓之谷瀑布來回,約須3至4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