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臨一趟金寶山,可能會對傳統印象中森然肅殺的墓園氣氛完全改觀,園區設計除了宗教性的需求外,還十分具有藝術氣息,像是「千佛石窟」就是由朱銘大師擘畫,集數十位優秀的雕刻師,耗費多年完成1千多尊的佛像。其他還有碑林區,也有陳列近代著名人物的雕像,如布袋戲大師李天祿、大導演胡金詮、以及政治人物盧修一等,將古今中外的傳奇人物以雕塑形式珍藏於此。而享譽兩岸三地的歌星鄧麗君,也安葬在金寶山的墓園內-筠園。從入口前方的廣場中央開始,大型鋼琴鍵盤的石雕就能吸引遊客的目光,入口右方一小片花園中,還有一座鄧麗君歌唱神情的雕塑,彷彿其甜美悅耳的歌聲長存我們心中。長年絡繹不絕的歌迷或遊客總會來此表達思慕與追憶之情,可見鄧麗君並沒有被世人遺忘,再加上此處典雅大方的環境,確實是相得益彰。從視野開闊的筠園遠眺,金山海岸的美景盡收眼底,來到這裡更能體會金山的山水之美。

從金山市區的幹道中山路向西北方向直行,經過磺溪橋有一座三界橋附近,擁有兩處可以短暫逗留一番的地方,一處是在左方路邊的機場遺址,當年日據時期曾經在這個地點建設小型軍機場,據說剛啟用不久就飛機失事,後來也沒有發揮太大的作用。如今現地還遺留有當年用來壓實地面的三具石造滾輪,由法鼓山文教基金會設立一座基台展示並提供導覽說明,而機場原址大部分早已成為農田,這裡位在重光六股花卉農業區內,是全國最大的杜鵑花花材供應地,一年的輸出量多達幾百萬株,陽明山的杜鵑大都是從這裡移植供應的。另外從右邊田間迂迴而進,有一座百年古宅,堪稱金山當地最華麗的古厝,屋主當年在北台灣富甲一方,號稱李佈公。依照清朝制度,除了廟宇宗祠外,只有當官或中科舉的人家,才有資格建造燕尾裝飾的屋脊,這座李芑豐古宅可能是官宦世家,才能建造出如此華美大器的住宅;典型的三合院形式,格局方正的正屋,以及左右護龍,看來氣勢非凡,最特別的是前院外埕還保有目前台灣少見的半月形風水池!

鄰近縣界附近的大油坑,是今日金包里魚路古道的入口,這裡位於磺溪的上游,如果沿陽金公路直接至上磺溪橋,可以見到橋下近似乳白色的溪水潺潺而流,是含有硫磺質的溫泉水。離上磺溪橋不遠設有停車場,由停車場前向上步行一公里處,有一座著名的許顏橋。魚路古道是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擔魚人為獲取較高的利潤,鋌而走險,行走的古道。一般從金山磺港出發,經過承天宮和墓園後,進入老街,接著沿著魚路古道一路往陽明山而去,魚貨在士林、北投一帶販賣;回程經過大油坑,改成擔硫磺回金山。如此日復一日,代代相傳,往返魚路的魚販與商旅,留下了艱辛討生活的故事。目前金包里古道已經被陽明山國家公園規劃成十二大步道之一。這條全長約4公里的古道,沿途一望無垠的如茵綠草,及綠樹成蔭的森林,是值得登山郊遊的好去處。

俗稱「金包里媽祖廟」,是金山最具規模的廟宇,主要供奉金面媽祖,是當地信仰中心,鄉人更尊稱為「大廟」。當地人相信摸龍柱會發財,所以龍柱的舌尖與圓球早被摸得光亮,媽祖兩旁的千里眼與順風耳手拿金元寶,象徵著招財進寶。200年歷史的金山慈護宮,不只是北海岸最重要的媽祖廟,更因為一則民間傳說,而衍生了一段金山媽祖到野柳做客的神奇姻緣。相傳清嘉慶年間(1796-1820)有「金面媽祖」神尊漂流海上,後擱淺野柳海岸石洞(今尊稱為媽祖洞),為當地莊民奉祀,後因媽祖神跡屢現,靈驗異常,參拜祈求之人接踵而至,野柳莊民想興建大廟供奉,後於嘉慶14年(1809)歲次已巳,廟宇在金山竣建而成,命名「天后宮」,由野柳恭迎媽祖神尊鎮座奉祀。失去了媽祖的野柳人,對於媽祖一直是念念不忘,卻也莫可奈何,最後和金山人幾經協商後,金山人決定每年請媽祖回到發現媽祖的海蝕洞中做客一天,以方便野柳人的祭拜,而這正是金山媽祖到野柳做客的主要理由。

廣安宮創建頗早,為全台開彰聖王廟七十餘廟中的古廟,留有古物甚多,尤以一對小石獅燭台,造型奇特,今為罕見,相傳為創建時古物,距今已有兩百年以上歷史。廟中神龕,透雕金龍,金碧輝煌,開漳聖王端坐其間,紅面長髯,威儀萬千,輔順、輔信二將,端印持劍,分立左右,神態莊嚴,左龕供奉秉燭春秋,義薄雲天的關聖帝君,右龕奉祀鎮守鄉里,和藹可親的福德正神,楹柱對聯多為本鄉前鄉長李龍洲先生及漢學家黃炳祥先生所撰,書法家莊晉春先生揮毫題字,對聯中訴盡開彰聖王身前英勇功蹟及護佑子民的事蹟。相傳開彰聖王二王神像(將軍坐像踏龜)於日據大正年間(1912-1926年)迎往尖頂聖王公廟(內湖碧山巖開彰聖王廟)舉行開光點眼儀式,儀式完畢後信徒將二王神像置於輦轎(兩人抬小轎),準備迎回金包里街廟中,但小轎卻自行飛出宮外,不見蹤跡,信徒萬分著急連忙翻山越嶺趕回宮中,路過公館崙(位萬里區磺潭里與本鄉五湖里龜仔山相鄰)聽路人說之前有一小轎上坐一尊神像凌空飛過,朝金包里街方向飛去,待信徒趕回宮中時,只見二王神像及小轎已在神案上,信徒紛紛稱奇,至今每年公館崙廟會必迎二王前往該境接受膜拜。在廣安宮廟口前則是最具人氣的金山鴨肉攤,自助式的端菜文化更形成本地特殊的景觀。

水尾景觀公園位於金包里溪與員潭溪交會之出海口旁,是位在獅頭山公園山腳下的小漁里。當地規劃有「員潭溪景觀橋」,劃破天際的拱橋設計相當引人注目,可上橋跨越員潭溪,到溪畔沙灘泡泡水,悠哉地欣賞漁里風光,十分愜意。員潭溪流經萬里與金山,由金山水尾漁港進入海洋,溪水清澈乾淨,景色怡然。這裡有自行車木棧道,可以與同行的夥伴,一起來趟單車慢活之旅。

燭臺雙嶼高約60公尺,有著淒美「夫妻石」的傳說故事流傳著,這裡原本是金山岬的一部分,後因板塊運動形成橫直交錯節理的岩石,再加上海水及風不斷地侵蝕結果,使其與岬角分開,小小的海島經過長時間的海浪侵蝕,下方的海蝕洞逐漸貫穿成海岬,形成類似石門的海拱,後來海拱頂部崩塌,形成兩座海石柱形的顯礁,石柱岩基相連,水面上分歧為雙嶼,外形像兩座燭臺,所以被稱為「燭臺雙嶼」。站在磺港獅頭山公園的中正亭,可以看到由金山區在民國73年設立的觀景平台及不銹鋼製的圓形框景,並勒碑銘曰「燭臺雙峙」,這裡也是拍攝燭臺雙嶼與欣賞海景的最佳地點,無論遠眺或俯瞰,遼闊的視野下,金山海岸豐富的地形景觀,美不勝收。

地質及生態豐富的獅頭山,原名為金山中正公園,位於突出於海岸的金山海岬,由原來的軍事海防要地轉型為賞景觀光勝地,由於以前為軍事經常管制區,一般民眾不得而入,因而保存著許多自然原始的環境生態以及未遭污染破壞的海岸景觀。從獅頭山頂可以走濱海神秘步道通往水尾漁港,山頂的步道及砂岩山體下,保有四通八達的碉堡坑道、營房、砲台及2座懷念蔣介石的「介字亭」,保存良好的軍事建築彷彿無聲地訴說著當年枕戈待旦的英勇歷史。獅頭山海拔高約70餘公尺,山上林木成蔭,春夏季節花木扶疏,鳥語花香。四處設有觀景涼亭,視野極佳,望東可見野柳岬,西邊則是磺港漁港與中角山海景,沿步道往北邊走去,有一座傳統式紅色涼亭-中正亭,北方海面可清楚望見著名的金山地標「燭臺雙嶼」。位於北磺溪出口的磺港漁港,在清朝時期因運輸硫磺而得名,現今已規劃為漁港公園,每逢捕魚時節,入夜漁火點點,與星空相互輝映,甚為愜意。而水尾漁港沿岸平日風平浪靜,夜晚時海面如鏡,若逢月圓,皓月當空,映入海面時,波光盪漾,如詩如畫,也可一見金山八景之一的「水尾泛月」。獅頭山儼然就是金山岬突出於北海岸的瞭望臺,左右各擁有一座漁港環抱,因本身居高臨下,若要盡得金山海岸景觀之美,一次飽覽三大奇景:燭台雙嶼、磺港漁火及水尾泛月,及探索特殊的軍事遺址,這裡實在是不容錯過的好地方。

位於台2線39公里處,為北海岸的衝浪專區。夏日炎炎,總是吸引許多衝浪好手前來此地進行衝浪活動,在廣闊的海水上享受馳騁海水的快感。這裡除了可進行衝浪活動之外,還可以遠眺金山八景之一:「燭臺雙嶼」,海天一線的優美景致,總讓人能夠拋開煩憂忙碌,盡情沉浸在蔚藍海岸中。燭臺雙嶼可說是金山的代表景點,又稱為「夫妻石」,位於金山岬東側海面上,形狀有如兩個燭臺並列,其成因乃因地盤上升,由隆起的珊瑚礁岩所形成之海蝕岩柱,十分特別有趣。從中角至永興漁港間,更整建有海濱公路停車場與賞景步道,讓遊客便於停車駐足沿線賞景,也可走走步道,眺望對面基隆嶼、野柳海岬及獅頭山燭臺雙嶼的地質美景。

十八王公廟的全名為乾華十八王公祠,乾華指的是所在地石門區乾華里,在地人則稱為阿里磅。長久以來香火非常興旺的十八王公廟,相傳是在清朝同治年間,乘載著17位福州商人及一隻狗的帆船,在行往浙江普陀山的途中,船隻不幸翻覆遇難,而漂流至石門的乾華里,當時人員皆已溺斃,唯獨狗兒幸運存活,經練姓居民發現之後,遂將其合葬於山腳下,而狗兒見主人皆亡,而後也隨之殉難,居民也將其一併合葬。爾後,每逢年節,附近的居民便紛紛上香祭拜,日子一久,人們就以十八王公相稱膜拜。傳說自此以後,里人討海遇到危難時,經常會碰到十八王公顯靈相救,於是人民乃集資建小廟加以奉祀,小祠建成之後,顯靈的事蹟愈多,信眾也慢慢擴及整個北海岸,終而成為北台灣相當具有知名度的有應公廟。十八王公是人狗合祀,民間對狗的印象,大多是忠誠的、有益於人類的,因此許多人相信,只要誠心祭祀狗,必能贏得狗的忠心相待,就因為這樣,許多人千里迢迢去拜十八王公,就為了那隻義犬公。延續迄今,十八王公的傳奇仍使這座山旁的小廟,成為往來北海岸的旅人們必經的熱門觀光景點。人們尋聲而來,為探傳奇,也或者為求靈驗與庇佑,當然還有人是聞香而來,熱騰騰滿溢香味的粽子,是這裡的特色美食。據說,當時的船家在海中航行時,為求平安,就是以攜帶方便的粽子祭拜。花生、菜脯,加上香菇與魯肉,平凡的組合卻是出奇的好味道,讓到訪的人們莫不人手一袋。美味的粽子甚至還延伸成為石門地區的特色美食,行經石門市街皆可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