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人於西元1624年,在安平建造了台灣第一座城堡「熱蘭遮城」,也就是現在的安平古堡,這裡曾是荷蘭人統治的中樞,更是對外貿易的總樞紐。原本的建築格局分為方形內城與長方形外城。西元1661年,鄭成功驅離荷蘭人光復臺灣,為紀念故里,將此地改名為安平,故熱蘭遮城也稱為「王城」或「臺灣城」,俗稱安平古堡,現為國家一級古蹟。安平古堡北控安平大港,西屏海疆,東隔台江與赤崁樓對峙,互成犄角,故「安平夕照」有台灣八景之一之美稱。陳列館內保有台灣城資料﹑安平區開發史料與相關文物,館旁為瞭望台,登台遠眺,安平港風景盡收眼簾。「安平晚渡」則為台南市十二景之一。門票︰全票50元,半票25元台南市市民憑身份證免費

嘗鮮好去處,七股海產街

位在七股176縣道兩旁,到處是掛著海產招牌的餐飲店,整條路形成本地著名的「海產街」,遊客在此可以嚐到本地特產新鮮的虱目魚、鹹水吳郭魚、文蛤、鮮蝦、鮮蚵和各式魚產。餐廳價位走向大眾化,經濟實惠,也因此假日人潮洶湧。 
七股地區以養殖漁業為大宗,最著名的鹹水吳郭魚、虱目魚、鮮蚵這三樣更可以稱之為七股的海鮮三寶,若是來到這裡不品嚐一下虱目魚的各式料理,或者不吃一碗蚵仔麵線的話,實在說不過去。 

海產街的海鮮店開山始祖要算「安哥海產店」,安哥的出現帶動了七股一帶的海產店風潮,最盛時期還多達二十餘家。海產街的料理口味和價錢都以大眾化走向為主,每到假日人潮不斷。 
至於想要品嚐精緻一點的海鮮料理,往鹽山方向有一間新開張不久的「龍門客棧」,店內裝潢以中國風為主,樓上的位置擁有良好的視野,可將七股風光盡收眼底,料理上頗具創意也講究擺盤,不僅用料新鮮,價錢上也經濟實惠,值得來嚐試看看。 
虱目魚料理,本地的「外國安虱目魚」專賣店名氣也很響亮,不僅有獨家烹調的秘方,還自養、自售虱目魚,此外也提供釣魚場所供人免費釣魚。

六孔碼頭搭漁筏,暢遊潟湖樂逍遙

想距離潟湖更親近些?搭觀光漁筏是近年來七股最熱門的旅遊方式,六孔碼頭是供遊客搭乘竹筏遊潟湖的小碼頭,不但可搭乘膠筏遊潟湖(適宜的潮汐時間可向船家或民宿詢問),沿途欣賞蚵棚、定置漁網、逛沙洲外,若天氣晴朗,還可欣賞潟湖落日餘暉之美,若遇上服務親切的觀光漁筏船長,船上還會烤蚵仔、虱目魚供遊客品嚐。 

潟湖上滿佈蚵棚與竹竿圈起的漁場,漁民操作觀光漁筏巡遊其間,就如同開車般自如。一排排的竹竿圍籬長得都一樣,但漁民可是很清楚這是誰家的漁場。有時漁民會當場示範定置網如何操作。 

在這片水域中穿梭,最常看到的就是整排低矮的蚵架,由於水流穩定與海水乾淨,所孕育的蚵仔可算是當地最出名的特產,潟湖中時可見蚵農採收蚵仔的情景,也有釣客悠遊垂鉤。 

觀光漁筏船行約20分鐘即可到達沙洲,除了角眼沙蟹、招潮蟹外,兩側大片的木麻黃防風林,則是白鷺鷥最愛的棲息地,偶爾還能看見白鷺鷥等幾種候鳥的鳥巢,甚至嗷嗷待哺的幼鳥,傍晚時分可以看見成鳥歸巢的景象。

為使原本的漁村轉型,再創漁業第二春,溪南春處處可見老闆的用心和巧思,漁業文化的保留、餐廳、民宿、文物區等設計,皆希望遊客不僅有得吃、有得住、有得玩外,還能有些小小的感動。

溪南春結合了吳郭魚池、虱目魚池及蚵寮,可以體驗漁村生活。 其保留的漁塭風貌,讓遊客可在此釣魚,並欣賞頗具古早特色的桶間寮,這可是早期顧魚人的特別建築。

而住宿區舒適、乾淨,視野廣闊,裡面還有主人精心收藏的上千文物古董,不但記錄著老一輩人的文化傳統,也藉此和新生代分享不一樣的回憶。 另外,這裡的餐廳供應七股道地的風味餐,七股三寶「吳郭魚、虱目魚、蚵仔」為主要食材,依其變化的菜色如手工蚵捲、虱目魚西瓜綿湯等…鮮度百分百,美味可口,值得一吃。

北門提溴塔,戰時軍火製造工廠

溴素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廣泛用在阻燃劑、滅火劑、製冷劑、醫藥、農藥、化學肥料等用途。

日治後期,當時日本殖民帝國因軍事戰機燃料中的爆發劑之所需,乃由鹽田濃海水或滷水中提煉,由於生產原料來自鹽場生產的滷水,因此這種類似的軍火原料製造工廠,興建地點皆在鹽場附近。

日本曹達、日本鹽業、台灣拓殖三個會社合資,在昭和14年(西元1939年)於高雄市組成「南日本化學工業株式會社」,在臺南市安平設安平工廠,在布袋、北門等地設分工廠,其中北門溴磚塔就是其中之ㄧ。

北門提溴塔組成主要以水泥、木材、磚塊結構搭建及鐵皮覆蓋,光復後,鐵皮及木材被民眾拆除,僅遺留現今仍可見到的「三合一,再加一」的紅磚高塔。

根據當地耆老的口述,滷源從北門中洲、井仔腳附近(當時北門鹽場包括蚵寮、王爺港、井子腳 、北門、中洲五區),利用排竹(四方孟宗竹)做的管子穿洞運送鹽滷,以製造溴素。

目前位於臺17線旁上的北門溴磚塔,面積大小約十幾坪,遠望外觀建築逐漸剝落,但仍不減其當年所肩負重擔的事蹟。

鹿耳門繁華夢,文化季延續熱情

早期鹿耳門原指一條港道,是臺灣咽喉、臺江的主要航線,古稱「天險」,為兵家必爭之地,是全臺「鹽運、糖運、布匹與貨物」的進出口,而媽祖天后保佑航行順利。惟後經多次天災,臺江內海變成泥濘陸地,港口機能喪失從此聚落衰退,退化成小漁村,天后宮也塌陷。經民國之後臺灣經濟復甦,使重建為今日格局。

鹿耳門天后宮內所供奉的媽祖,乃是用大陸珍貴的「宣芝木材」所雕刻而成。 
此天后宮外型巍峨雄壯,處處顯現出中國廟堂之美,包括正門前的龍柱、門神、斗拱、屋脊的剪黏藝術、交趾燒、廟牆雕刻、藻井、迴廊、天井等,都是鹿耳門天后宮值得仔細參觀的地方。

而鹿耳門天后宮每年農曆12月至翌年3月期間舉行文化季,內容豐富且特色突出,主要分為9大部分:禮俗文化、宗教信仰、漁村古風、農村懷舊、臺江溯源、民意廣場、薪火相傳、文化營隊、文化出版物印製發行等,結合民俗藝術、人文宗教與自然生態等特色的藝文活動,於每年農曆12月至翌年3月期間舉行,活動期長達4個月,在天后宮管委會的規畫籌備之下,每年大約都有70多項動、靜態的單元展演,把人帶入了歷史與鄉土的情感中,活絡人久蜇的熱誠,充實了人們的內心與精神。

其餘詳細介紹請參考鹿耳門天后宮網站:http://www.luerhmen.org.tw 


(本篇資訊內容參考引用來源:鹿耳門天后宮網站)

正統鹿耳門聖母廟 簡介鹿耳門媽金身經專家鑑定八百年第三次重建全台面積最大媽祖廟  台南是台灣的發源地,台南歷史要從鹿耳門嶼說起,台南正統鹿耳門聖母廟緣起於十六世紀前,因奉祀鹿耳門媽祖而興建。明永曆十五年(一六六一)鹿耳門媽顯靈助漲潮水以利鄭成功大軍入臺降服荷軍。次年荷人投降,鄭王為酬謝鹿耳門媽而重建神廟,並增祀隨艦護軍之文、武館媽及國聖媽。此時鹿耳門嶼漸成為台灣門戶,躍為軍商重鎮,鹿耳門媽的地位益形崇高且神威顯赫,屢顯聖跡。道光十一年(一八三一)七月,曾文溪氾濫,聖母廟遭洪水沖毀,鹿耳門媽等神尊於是寄祀三郊海安宮。迨至民國七年(一九一八)二建聖母廟落成安座,並將寄祀海安宮之鹿耳門媽等七十餘神尊迎回奉祀。民國六十四年(一九七五)因香火鼎盛,二建之聖母廟無法應付絡繹前來朝拜香客之迴旋,經請示鹿耳門媽旨意後三建聖母廟並為明紹延境古鹿耳門媽之香煙,正名「正統鹿耳門聖母廟」,為台灣唯一奉祀有八百年以上歷史鹿耳門媽金身及建築面積第一大規模之媽祖廟。  日、大正二年(1913),泉州富美宮流放一艘五府千歲王船途經險惡黑水溝(台灣海峽)停靠土城沿海,經媽祖靈示為邀請來護佑萬民,於是土城民眾迎回築一王宮奉祀,大正五年時前往迎回因古聖母廟受洪患臨時寄祀三郊鎮港海安宮之鹿耳門媽等七十餘尊神像;大正七年二建神廟落成,名為保安宮,直到民國四十九年才更名為《鹿耳門聖母廟》。歷經多次維修重建,在媽祖神威庇佑下,三建神廟於民國七十年落成。  現今廟宇共分為五王殿、媽祖殿、佛祖殿、大士殿、天公殿等,仿紫金城宮殿式的北方建築,占地二萬餘坪,每年大年初一起舉辦新春嘉年華系列活動,大年過後第二個禮拜六為高空煙火秀、炸蜂炮、迓春牛遊行等活動,人潮絡繹不絕,每年皆湧入卅萬人以上,農曆三月廿三日鹿耳門媽壽誕舉行白米捐獻濟貧,虱目魚料理免費品嚐,月老祈緣已促成二萬餘對新人,每逢丑、辰、未、戌年舉行的三年一科已列為市定文化資產的土城香醮,廟方附設福德錢、文物館、文創館、香客大樓,在在兼顧文化、觀光、美食、休閒、慈善,使得《正統鹿耳門聖母廟》成為台南地區的著名首屈一指的觀光廟宇。

華麗龍山宮,在地信仰中心

龍山宮為七股潟湖區龍山里的地標建築,高聳華麗的廟宇被本地人稱為「王宮」,裡面供奉著池府王爺等神明,是全村里的信仰中心,龍山里之名即由此而來。龍山宮前有一處龍山漁港,當地漁獲的買賣都在此,每天早上6:30開始漁獲拍賣,不僅可以買到新鮮的現貨,熱鬧又別開生面的市場交易,值得前往參觀,也可由此搭乘竹筏前往鄰近沙洲、欣賞蚵棚美景嘗鮮。

因黑面琵鷺而聲名大噪的七股溼地,每年入冬後都會成為愛鳥人士必訪之地,此處就位於曾文溪出海口向北的海埔地,原本只是一般的溼地生態,因受黑面琵鷺的青睞,選在此地作為渡冬的棲息之所,因而成為全球鳥類保育人士矚目的焦點。除了大批的黑面琵鷺之外,每年冬天到隔年春天還有海鷗、鷺科、鷸鴴科等水鳥,以及蟹類、紅樹林等豐富的生態景觀。

蚵寮漁港,吃蚵最讚

蚵寮漁港為台南市北門區附近沿海低窪地區,地形上受外傘頂洲之遮蔽,冬、夏季平均潮差約1公尺,海象溫和。

此漁港是利用海岸沙洲後側之潟湖水域或鹽田魚塭間之排水道就地興建,土壤鹽份含量較高,多開發為魚塭及鹽田。

港域狹小,水深不足,稍大型船隻必須等候潮始能進出。 

漫步在這個安靜純樸的漁村中,彷彿走在被時間遺忘的凝固空間中,當地美食自然以蚵仔為最可口的菜餚,不管是蚵嗲還是蚵仔麵線,保證讓喜愛海鮮的遊客食指大動。